天天看点

赵彤:索尼帝国的没落(三)兵败滑铁卢

索尼公司在今年的2月发表,从7月起,索尼的电视机部门从索尼母体独立,成为索尼合并决算的独立子公司,同时把计算机部门卖给日本的国资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jis)。电视机是索尼产品中最为举足轻重的产品之一,被称为“索尼的脸面”。为什么索尼会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索尼的电视机部门已经连续10年亏损,2013年度电视机部门的赤字达到257亿日元,能撑上十年应该说是给足面子了,如果在美国,这是无法想像的。

索尼电视机部门为什么会落魄到这种地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在液晶电视普及之前,显像管电视机是市场主流,索尼开发的特丽珑(trinitron)品牌的电视机是显像管电视机的佼佼者,特别是直角平面显像管电视机“wega”风靡世界,成为即随身听后索尼的又一代表产品。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世界的电子产业经历了一场从模拟(analog)向数码(digit)技术转变的革命性技术革新。数码技术是把所有的信息转换成0/1的信号,避免了信息在传递和复制中造成的信息损耗和遗失问题。在电视机行业,产品开发也转向fpd(flat panel display,平板显示屏),索尼的竞争对手松下对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显示屏),夏普对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和投资,特别是后发的三星不但对pdp和lcd都进行了投资,而且其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其他竞争对手。当时的索尼已经拥有lcd的技术,然而,决策层却采取了对此技术变革的潮流置之不理的态度。索尼认为,pdp和lcd只是过渡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只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谁都能生产的大众化消费产品(commoditization),真正有实力的下一代技术应该是有机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索尼的初期的投资失误可以看成经营策略的失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既往问题(legacy problem)影响了索尼的投资。1992年,索尼在美国匹兹堡新建了显像管工厂,97年又对此厂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按照当时的测算,这些投资的回收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这些既往投资无疑影响了索尼的决策判断。

然而,历史这次开了索尼一次大玩笑。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竞争对手的大规模投资导致pfd电视机价格迅速下降,一般消费者对pfd电视机的需求也爆发式的增长,另外,有机el的研发遇到难以突破的技术问题迟迟不能商业化,导致了索尼pfd供应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无可奈何之下最终在2003年与竞争对手三星电子合资共同生产液晶显示屏。

索尼在97年发表“wega”后,电视机部门达到了其巅峰状态。谁也不会想到在仅仅5年以后,昔日的光芒突然变成沉重的包袱,索尼电视走向一条漫长的不归路。索尼之所以没有彻底放弃电视机部门很可能是为了面子或者是为保全索尼的品牌。在前有强敌(三星),后有追兵(中国企业)的情况下,索尼放弃电视机部门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别无选择。

索尼在液晶电视上的失败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决策错误和运气不佳会给一个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即便是领袖企业,也会在短时间内品尝兵败如山倒的苦果。索尼的一位高管曾经承认道:fpd的投资决策错误,对索尼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决策的错误当然是致命的,但是,对于像索尼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只要知道亡羊补牢就不会出现电视机部门的全面崩盘的窘境。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2003年电视机消费走向十分明朗之后,几乎有10年的时间,索尼为什么没有及时地改变其策略呢?这也许是索尼遭遇滑铁卢的真正原因,也是其他很多日本公司在这几年一下子变得黯然失色的根本原由,我们会在以后的连载中继续与大家探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