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原文: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須河水滾透,撤沙去臊,再加雞湯、蘑菇爆爛。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淸 袁枚《随園食單》水族無鱗單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龔司馬名柱字雲若,乃金陵八大家龔賢之子,龔賢(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遺,如柴丈人、半畝居人。清涼山下人等都是他的号,江蘇昆山人,龔賢十三歲開始學畫,他所處的時期正是明朝末期,階級沖突,民族沖突空前尖銳。二十一歲時,來到南京參加詩社活動,後為了謀生,到了揚州,接着又到海安。1664年,龔賢回到南京,,龔賢一家幾經搬遷,最後定居清涼山,深居簡出,不事權貴,過着清苦的隐居生活。他于屋前半畝空地上,築園栽植,命為“半畝園”,龔賢曾經請王石谷畫了《半畝園圖》,并題了長跋來描寫“半畝園”的景色:“清涼山上有台,亦名清涼台。登台而觀,大江橫于前,鐘阜橫于後。左有莫愁,勾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餘家即在此台之下。轉身東北,引客視之,則柴門犬吠,仿佛見之。”又自寫小照,着僧服,手持掃帚,作掃葉狀,懸于樓堂,後人是以将他的舊居稱為“掃葉樓”。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龔賢他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的畫家、吳宏、高岑、樊圻、葉欣、鄒吉吉、胡、謝荪等人,被譽為“金陵八大家”。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并稱“天下二半”(龔賢,字半千;呂潛,号半隐)。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他以作畫為主,他的畫主要描繪南京地區的真山真水。晚年時的龔賢生活更加窘迫,主要以賣字畫、收學生教畫為主。1687年,龔賢結識了著名的戲劇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孔尚任小龔賢30歲,兩人藝術志趣相投,互相欣賞。他對龔賢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很大,龔賢重病時遭當地豪門權貴的迫害,他曾求助于孔尚任,然而還未等到孔尚任的幫助,72歲的龔賢在饑寒交迫中病故了。死後因貧不能具棺葬,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并幫其撫養遺子龔柱,并将遺柩歸葬龔賢祖籍江蘇昆山邑西之渡橋鎮。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龔賢葬回昆山故居,龔柱在家守孝苦讀,龔雲若山水畫風得其家學,筆墨頗有父韻,袁枚做江甯知縣時,秦澗泉、龔雲若、塗長卿,等人同科中舉。後得功名官至同知,佐理知府之鹽政,緝捕盜匪,海防等行政事宜,明、清時同知被雅稱為司馬。龔司馬對袁枚很是敬仰,袁枚對龔司馬之父亦為仰慕,故成望年之交,龔家半畝園離随園不遠,故二人時常走動談詩論畫。在随園詩話中還有龔司馬與袁枚的詩“築場如鏡草堆山,繞屋黃花映碧潭。閑倚茅檐看客過,南人北去北人南”,現清涼山公園掃葉樓即龔賢故居紀念館,清鹹豐年間該樓毀于兵火,1889年,奉光緒皇帝的诏命重建掃葉樓,以後又于1901、1914年兩次重修。在公園大門正中的石匾上“清涼山”三字,就是三百多年前這裡的主人龔賢所書墨寶。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袁枚最愛吃龔雲若司馬家制的烏魚蛋,烏魚蛋通常是揭片燴制湯羹,龔家卻用整烏魚蛋煨制,配以蘑菇提鮮。入口酥嫩,味道鮮美,别出心裁,烏魚蛋乃雌烏賊(俗稱墨魚)的産卵腺,也稱月蛋,呈橢圓形,外面裹着一層半透明的薄皮(即脂皮),它含有大量蛋白質,加工時,将鮮墨魚的纏卵腺割下來,用明礬和食鹽混合液腌制,使之脫水并使蛋白質凝固即為成品。産于我國山東青島、煙台等地,有鮮制、腌制、幹制之别,一向被視為海味珍品。此菜早在清代初期就在山東盛行,清代中期在北京的山東菜館亦非常盛行,特别深受當時文人雅士的歡迎,清代乾隆年間大詩人及美食家袁枚,在龔司馬家品嘗了一款,雞湯蘑菇煨烏魚蛋,色呈潔白,蛋形完整,酥嫩滑潤可口,該菜是用整的烏魚蛋,用河水反複滾透,撤沙泡去腥臊氣後,加雞湯、磨菇煨熟,制法别具一格特,與衆不同,袁枚将該菜的制法收錄到《随園食單》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須河水滾透,撤沙去臊,再加雞湯蘑菇煨爛。龔雲岩司馬家制最精。”可見,這是一道曆史悠久的名菜。現在烏魚蛋一般做法為燴,88887是筵席上久負盛名的進階湯菜,先把烏魚蛋煮熟一片片地揭開,反複換水,去掉其鹹腥味。然後将湯勺置于旺火上,放入雞湯、烏魚蛋、醬油、紹酒、姜汁、精鹽和味精。待湯燒開後勾芡,再放入醋和胡椒粉,淋入蔥油,倒在碗内,撒上香菜末即成。湯汁清亮,呈微黃色,乳白的烏魚錢漂浮其間,清晰别緻,滋味清鮮中微帶酸辣,食之開胃解膩。當然也可效龔司馬配蘑菇片同燴,取名叫燴雙珍。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