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浩,北京人,大衆新聞傳播碩士,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研究中心2008-2009年度客座研究員。自1990年起,先後在香港《明報》、《亞洲電視》及《香港商報》出任進階記者及國際新聞部主任等職,專長國際新聞,為報導重大新聞,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自從2016年《龍行天下》節目開播以來,一直由鄭浩擔任主持人,時值《龍行天下》開播三周年之際,鄭浩發表了他對三年來做《龍行天下》的感想。
不知不覺,《龍行天下》欄目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年。三年,157集,傾注了我們節目組每位同僚的心血,展現了鳳凰人的專業智慧和艱苦付出。但回想起這三年,透過《龍行天下》節目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和故事,最讓我感慨萬千的,還是那些無論是央企民企,也無論規模大小的衆多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的開拓、拼搏與進取精神。
正是他們,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和政策指引,緊跟國際經濟發展大趨勢、融入世界産業結構大變局、迎接國際多邊體制大挑戰,積極調整産業布局,克服種種困難,勇敢走向海外,為“南南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為多為不發達和貧窮國家,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推動當地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為弘揚中國政府提出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标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一開始,《龍行天下》節目的定位就非常明确:立足“第一現場”、“第一手資料”,用具體的事實、案例,結合一定的理論分析,詳細說明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發展戰略中的成功與挫折,為更多的中國企業準備拓展海外市場,提供實際和有價值的參考。
節目組并不追求“第一時間”,因為《龍行天下》是一個周播節目,也是以“電視紀錄”為表現手段的欄目,它需要更多的細節分析和深入探訪,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布局的前因後果,以及如何解決在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地緣政治風險、國家政局不穩定,往往是中資企業海外拓展業務的最大挑戰。《龍行天下》用大量執行個體,探讨并嘗試提供如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方法。例如,中國企業在緬甸的投資項目,就曾遇到政治局勢動蕩帶來的影響,當地非政府組織、環保團體也曾對中國項目進行阻攔、圍攻。最終,雙方通過政府協調、以及企業與當地政府的合作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關切,妥善解決實際問題;再比如,馬來西亞大選後,新政府叫停了中資企業參與的四個大型項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既是政府之間協商溝通的過程,同時也是在一線參與建設的中資企業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中國地産項目,就順利解決了與當地團體提出的不同訴求的問題,使項目得以繼續建設。北韓半島局勢緩和後,為中國企業赴朝發展帶了機會。但如何避免制裁,也是中企的顧慮。通過我們的鏡頭,看看有豐富在朝經商經驗的成功案例,對他們或許大有啟發。
2018年9月,馬來西亞,龍行團隊在路上。
就業、工資、勞工基本權益和環境保護問題,是中資企業在海外發展經常遇到的問題。由于業務發展理念、經營管理方式,特别是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差異,都可能是導緻中資企業與當地政府、工會或環保團體發生沖突的因素。在《龍行天下》節目中,攝制組常常會見到、聽到中資企業遭遇的這些挑戰。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觀衆可以看到這些企業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本着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協商協作的原則精神,既要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合理的權益,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外籍員工遵守勞動規則,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共赢。在這方面,《龍行天下》經常會介紹在當地經營的中國企業,如何幫助當地就業員工提高業務能力,舉辦各種教育訓練班、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提升企業的“制度化”管理水準。
2018年6月,斯裡蘭卡,龍行團隊采訪漢班托塔港口項目。
“中國标準”如何接軌“西方标準”,也是《龍行天下》探讨的一個方面。中國企業在國内有許多成功的建設與經營經驗,形成了自己一套施工、管理和營運标準。但這些标準如何應用在投資國的項目上,如何把投資國已經習慣了的“西方标準”加以“中國化”融合?是近年來中資企業在參與海外大型基建項目建設時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僅需要中資企業過往靓麗、成功的項目建設執行個體,更需要與合作方談判、溝通的技巧,逐漸改變他們“唯西方标準論”的理念,放心地接受既經濟實用、又安全可靠的“中國标準”。在中、東歐國家,中資企業還要幫助合資企業逐漸符合“歐盟統一标準”,為“準成員國”正式加入歐盟做準備。
2018年6月,第九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
在非洲、南美洲,中資企業與西方國家的競争日趨激烈。中資企業要想進入這些傳統概念上的西方“後院”,不僅需要自己的實力,往往還要頂住來自西方的輿論壓力。近年來,針對中國的所謂“資源掠奪論”、“新殖民者論”、“債務陷阱論”層出不窮,對中國企業在當地發展帶來政治困擾。《龍行天下》節目也經常通過具體執行個體,駁斥西方的無端指責。例如,在南蘇丹的能源合作項目、坦贊鐵路與公路項目、希臘港口改造項目等等,都用大量具體事例反駁西方謬論,證明“合作共赢”才是目标。此外,中國也越來越注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與“第三方”合作的實踐。例如,在印尼港口工業園區的建設中,就有來自南韓、日本等國家的公司與中國共同參與建設;在收購外國石油公司開采權方面,也有中資企業與其他國家合股參與經營,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為 “一帶一路”開辟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提供了寶貴經驗。
數字經濟、電商、新能源新科技等,是中國政府重點提倡的、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國外,中資企業如何幫助投資國發展這些全新的領域,是《龍行天下》關注的另一個焦點。例如,在日本,由于受制于傳統的消費習慣和缺乏電子支付平台,電子支付還未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幫助當地搭建電子支付系統,引入中國的“手機支付”,這不僅成了一家中國小型民營企業抓住的營商機遇,而且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還收到了很好效果。
三年過去了,《龍行天下》依然在探索中前行。節目組将根據世界經濟風雲變幻,配合中資企業海外發展需求,繼續秉持媒體人的專業精神,在今後制作出更多、更精彩的節目。
龍行天下,鳳凰緊随,不求浮華,但求真實。2019我們再出發!
文:鄭浩
編輯:宋碧琳、蒙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