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美景、雷峰塔下、靈隐寺外,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千古絕唱。談及杭州總讓人心向往之,然而,最初的杭州并不是一個人間仙境,文人騷客駐足之處。相反,他沒有黃山、長白山這樣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最早的杭州所在地不過是一個因河流泥沙淤積而成的鹹水湖,再由鹹水湖衍生出來的一片鹽堿地。而被成為人間天堂的杭州竟完全是靠一代代人打造出來的。
首先,人們為那個鹹水湖疏通了淡水河(武林水)的水源,使它漸漸變成鹹淡水湖,這便是西湖。然後,建築防海大塘,抵禦海水肆虐,這便是錢塘。
七世紀初,隋炀帝開通京杭大運河,通達杭州,使杭州一下子成為重要城市。由于居民的增多,這個城市的水必須取自西湖,便在八世紀挖通了連接配接西湖水源的“六井”,使杭州這座城市與西湖更加相依為命。

九世紀二十年代,大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但他并不是來寫詩的,而是來做事的。他遇到的問題是,西湖邊上很多農田等待西湖灌溉,而西湖中間已經出現大量葦草地,蓄水量大減。于是,他認真研究了“蓄”和“洩”之間的關系,先挖深湖底,修築一道高于原來湖面的堤壩,大大增加了西湖的蓄水量。然後,在根據管帶的需要定量洩水。此外,他還把民用的“六井”疏浚了一下。
而真正把杭州當成永恒的家的,是十世紀的吳越王錢鏐,他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城市建築大師。錢鏐創立了五代十國中,十國之一的吳越國,一個北及蘇州,南抵福州的東南小國,而這個小國的中心便是杭州。
錢鏐治國,先從治水開始。他首先以最大的力量來修築杭州外圍的海堤。原先的石闆海堤早已抵擋不住海潮的洶湧,他便下令編造很長的竹籠裝填巨石,橫以為塘,又以九重巨木為柱,打下六層木樁,以此為基礎再築“捍海塘”。此外,又在錢塘江沿口築閘,防止海水倒灌。這麼以來,作為杭州最大的生态威脅便被降服了,人們稱他為“海龍王”。
海管住了,再對湖動手。他早就發現,西湖遇到最大的麻煩就是葑草壅塞,此刻便以一個軍事指揮官的風格設定了大批的“撩湖兵”,這些人撩除葑草壅塞,順便清理淤泥。這些人都是軍事編制,是以可以說錢鏐是把治湖當作一場捍衛西湖的大戰一般。
治水是為了建城,錢鏐對杭州的建設貢獻巨大。築子城,腰鼓城,對城内街道進行規劃,并且開發周圍的山,尤其是開通慈雲嶺,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此外還修建寺廟,弘揚佛教,并對城市和西湖提出了美化要求。錢鏐的貢獻,讓杭州真正成為一個宜居城市,成為人們向往的天堂。
而另一位修繕杭州的人,是宋朝著名文豪蘇東坡。當他第一次到杭州做通判時,便發現西湖已經被葑草堙塞了十分之三;第二次來做知州時,已經堙塞了一半;從趨勢看,再過二十年,西湖将全然枯竭,不複存在。
沒了西湖,杭州也将不複存在,不僅僅成為一座廢城,杭州周圍的農田也無人灌溉,而淡水養殖、釀酒、手工業也将一一消失,國家的重要稅收來源地,也會随之消失。是以,他開始了大規模的搶救工程。他的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湖中堙塞之處已被人圍墾成田的,下令全部退耕還湖。
二、深挖西湖湖底,規定中心部位不準養殖菱藕,以免湖底淤積。
三、用大量挖出的葑泥築一道跨湖長堤,堤中建造 六座石橋使湖水流通,這便是“蘇堤”。
四、在西湖和運河之間建造堰閘,做到潮不入湖。
五、征用千名民工疏浚運河,保證漕運暢通。
六、把連通西湖和“六井”的輸水竹管更換成石槽瓦筒的結構,使輸水系統長久不壞,并建立二井。
這些事,每一件都是興師動衆的大事,而全部堆在一起做,可把杭州人給忙壞了。全城人都知道總指揮是蘇東坡;但大家都忘了,這個蘇東坡就是那個詩文驚天下的蘇東坡啊!
宋代盡管邊患不斷,積貧積弱,但所達到的文明程度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峰,而這萬千文化的高峰都濃郁的集中在杭州,這座城又怎麼能不精彩呢?
先生态,後文化。在杭州被完美的诠釋着,也正是一代代人的耕耘,讓這座城成為了享譽國内外的生态名城,曆史名城。
原創首發,編輯不易,欣賞美文,希望多多關注“即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