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火燒烏紗帽呢?烏紗帽大家很熟悉,這是為官者的象征,那麼,烏紗帽又與火有什麼關聯呢?請聽筆者一一道來。

火是大自然贈與我們的禮物,從一百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在這段漫長的曆史間隔中,都留下了我們祖先用火的痕迹。從人類最先使用的自然火,到後來的鑽木取火,再到我們如今各行各業對火的應用,可以說,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火。西方神話中,也有普羅米修斯偷盜火種給人類的傳說。
但凡事皆有兩面性,火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災害——火災。
現實生活中,提起火災,我們當即就會想起火警電話119,想起那些面對火浪仍不退縮,不懼犧牲的消防戰士,在這裡,請允許筆者表達對他們無盡的敬意。然而,在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防火的呢?火與烏紗帽又有怎樣的關聯呢?
在我國的古代曆史上,各朝各代同樣非常重視防火工作,而且,制訂了與之相關的法律條文限制。凡是觸犯規章的人,輕則杖刑或發配邊疆,重則抄家斬首。然而,絕大多數朝代對于“放火罪”或“失火罪”的處罰條例僅限個人,不處罰相關關官員。唯獨宋朝較為特殊,造成火災,個人受罰是自然,但是,連同官員同樣會受到有關處罰,說不定就會被摘下頭頂的烏紗。
火災在宋朝發生的次數相當之多,也不怪國家制定條例發生火災連同官員一并處罰了。根據《宋史·五行志》記載:從北宋到南宋的300多年來,全國各地的大型火災共發生了200餘次。其中,火災的主要發生地點大多是在京城及州郡,首都東京竟占有44次之多。另還,有某一年的“京師多火”的記載,次數更是無法統計。
這裡所說的“大型火災”是指燒毀房屋太多,皇帝在火災過後不得不親自下令采取救濟措施,其中,不包括那些在朝廷檔案中沒有提及的火災。
可以說,火災的可怕遠非您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大火一起,很難撲滅不說,伴随着燃燒,有毒氣體如果吸入體内會導緻人當場死亡。每次火災都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如:“(宋太祖)建隆二年三月,内酒坊火,燔舍百八十區,酒工死者三十餘”。“(宋仁宗)天聖七年六月丁未,玉清昭應宮火,凡二千六百一十楹,一夜而盡”。
宋朝的防火律法雖然承襲了唐代,但是,因宋朝各地火災泛濫,群眾損失極大,不得不加以更改,不僅,對火災肇事者的處罰極為嚴苛,并且,對有關官員的連帶責任也會予以嚴懲,比如:降職,罷官等等。相信,有不少讀者和我一樣在年少時期看過一部卡通片名為大英雄狄青,狄青抗金報國的形象到現在仍是記憶猶新。
其實,在宋人魏泰所著的《東軒筆錄》就記載了這樣一件有關狄青與火的趣事:
一天晚上,北宋名将狄青後半夜的時候燒紙祭祀,這一燒可了不得,當即有人發現火光并且上報給了區域管轄火災的廂主,而廂主又馬不停蹄的将此事告訴了開封府。當開封府的人到了地方以後發現火光卻沒了,第二天,狄青就被傳去問話,開封府的王素說:
“以前便有朱全忠因為私事,半夜冒出火光引得周圍百姓以為發生了火災,之後,全拿着鍋碗瓢盆前去施救,昨晚你的行為和他有什麼差別嗎?”狄青聽了以後不免感到羞愧,自願受罰,請辭至了陳州。狄青僅僅是因為半夜祭祀燒紙就被貶低到了陳州,可見,宋朝的治火之嚴。
宋朝發生那麼多火災,原因各别:有的是人為縱火,如宋太宗時楚王宮大火就是宋太祖的兒子被宋太宗逼瘋後點燃的。有的是雷電引發,宋仁宗時玉清昭應宮大火就是雷電引起的。有的是因為火藥爆炸,例如公元1130年袁褧在南京經曆的那次火災。有的是因為粗心大意導緻小火延燒成大火,如文天祥的文山别墅正是因為山民燒山才引發了火災。
但是,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火災,在其背後都離不開兩個最基本的因素:第一個、就是古代城市的住宅的密集度過高,我們應該看過很多老城鎮,他們的那些住宅都是房屋連着房屋,基本都是一覺着火,與之相鄰的住戶也跑不了;第二個、就是古代住宅的建材易燃程度很高,由于,古代建築多數是木質結構,是以,一旦着火,火勢會迅速蔓延。
更是由于,朝廷防火甚嚴,宋代時期有一些無賴痞子就藉此中傷得罪過自己的官員,宋佚名《道山清話》中曾記載道:
“大宋京城裡經常失火,若是防火的人找不到的話,當地官員也是要得到處罰的。其中,有一些不法居民他們借此惡意中傷某些官員,這些人他們熟悉官員的居所,為此遭到罷免的官員有很多。當時,邵安簡為提點府界縣鎮公事,為官頗為廉潔,最終,還是被他們給害了。”“乃請自今非延及旁家者,雖失捕勿坐,自是絕無遺火者,遂著為令。”
一些小人因為惱怒為官者,便趁天黑之際偷偷放火,放完火以後人就不見了蹤影。然而,放火人沒有捉拿歸案,與之有關的官員們卻糟了難,紛紛遭到了處罰。說來也是滑稽,但是,這條文獻資料足以證明:宋代許多官員的烏紗帽是被火給“燒”掉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很多電視劇裡能看到,晚上的時候街道中的打今人嘴中始終念叨着:“天幹物燥,小心火燭”了。
火災的可怕早在古代便已引起了足夠多的重視,随着科技的發展,我們當代生活中使用火的次數也是越來越多,當您在用火時請您一定要多加留意,避免造成火災。一旦發生請立即采取相應措施,捂住口鼻,打開窗戶,采取有效措施逃離火災現場并撥打火警電話等待救援。
參考資料:
『《宋史·五行志》、《東軒筆錄》、《道山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