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莫非,原名孔廣堃,巴彥縣紅光鄉孔家燒鍋屯(現為紅廣村)人,1914年生,193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朱虹,原名朱劍秋,孔莫非的夫妻,原籍遼甯省沈陽市人,1918年生。
孔莫非早在學生時期,為了探求革命真理,1934年去北平求學,在大學讀書期間,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刻苦鑽研馬列著作。"一二·九"運動後,放棄學習生活,受黨的指派回到哈爾濱,先後在鐵路勞工、電車勞工中從事勞工運動。通過傳播世界語等文化知識,團結教育青年,宣傳馬列主義并組織和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學習小組等革命活動,推動反滿抗日地下鬥争的發展。1937年4月15日哈爾濱特委被敵人破壞後,孔莫非曾奔走于哈爾濱、長春、沈陽之間,積極參與黨組織的恢複與重建工作。1938年冬在日本侵略者瘋狂追撲的威脅下,機智勇敢的擺脫了敵人的嚴密監視,同妻子朱虹一起轉移到華北,後到天津,尋找黨的組織,多方探求抗日武裝鬥争的途徑,終于在1939年冬到達冀魯邊區,避開敵特的跟蹤,護送黨的幹部陳紫、佟醒愚、秦占雅和反滿抗日鬥争戰士宋敏、王忠生、王光逖等,分批進入抗日根據地。孔莫非到達邊區後,先後在樂陵、陵縣等地參加抗日鬥争和根據地政權建設。1940年5月在陵縣淄鎮大辛莊犧牲,時年26歲。
朱虹早在1935年就在哈爾濱交通會社參加了黨的幹部陳紫上司的勞工運動,後又打入僞哈爾濱市公署從事秘密工作。1937年4月15日哈爾濱特委遭到破壞,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入獄,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出獄後仍從事革命活動。不久同孔莫非結婚,并舍棄慈母幼弟,随同孔莫非一起轉移到華北地區。在天津期間,一邊研究攻讀馬列著作,一邊配合孔莫非從事革命地下活動。1939年冬,毅然放棄不滿周歲的兒子新生,奔赴抗日前線,先後在甯津、樂陵、南宮等地參加抗日武裝鬥争。在任甯津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後勤部長期間,積極做上層人士工作,發動群衆,團結抗日,為甯津縣革命政權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她還經常化裝進入敵占區偵察,發動群衆,共同抗日。1940年9月在南宮縣犧牲,年僅22歲。
1982年3月2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準許,追認孔莫非、朱虹二同志為革命烈士,并将烈士骨灰安放在台兒莊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