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老壽星”孫思邈學習養生:學其道

作者:秦嶺遠望chc
向“老壽星”孫思邈學習養生:學其道

身為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向孫思邈詢問愈疾之道,孫思邈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用自然現象來類比人體疾病,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疾病産生的原因。

據《舊唐書 孫思邈傳》記載,盧照鄰向孫思邈請教詢問:高明的醫生能治好人的疾病,憑借的是什麼?孫思邈告訴他說:會談自然規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則作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有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冷熱交替,就是它循環運作的規律,平和就下雨,激奮就刮風,凝滞就結霜落雪,擴充就出彩虹,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腎肝心五髒,起床睡覺,呼氣吸氣,精神元氣時衰時旺,通暢就生氣血,顯現就是神色,振動就有聲音,這些就是人的正常現象。從顯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實質,這是研究自然和人體的共同方法。對于人體疾病,高明的醫生用藥物疏通,用針灸治療。對于自然災變,國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順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來解決具體問題,那麼人體疾病有的就可以治好,自然災害有的就可以消除。

盧照鄰在《病梨樹賦》一文贊歎道:孫思邈的思想貫通古今,學術窮盡天文、曆法、占蔔。他善于闡述世界萬物永恒不變之根本的高超見解,如同是古代的莊子;他研究精深的學問專心緻志,如同是當今中國的維摩诘聖僧。

向“老壽星”孫思邈學習養生:學其道

是否知“道”、守道、行道,關乎着人們是否健康,關乎着人們壽命長短。

關于“道”的論述,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序”中引用了黃帝與岐伯之間的對話。

皇帝問岐伯: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壽都可以達到百歲,而且行為舉止不見衰老。現今的人年紀剛滿五十,就動作不靈活而且顯得衰老,這是由于時代的變化呢,還是人們失于調養呢?

岐伯直接告訴黃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段對話揭示了長壽的秘訣在于人們“知道”。“道”的含義類似今天所講的“規律”一詞,“天道”即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道”即是人類社會的規律,“天人合一”即是人類社會運作的規律要符合自然界運作的規律,“順應自然”就是人們的言行舉止都要順應合乎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人們要正确養生,當然必須“知道”、守道、行道。

岐伯告訴黃帝,現今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把酒當做水漿肆意引用,将妄亂當做正常,醉酒後入房過性生活,以縱欲來耗竭精液,耗散了精氣。不知道保持盈滿,時常勞神費力,隻圖眼前的痛快歡樂,但違背了養生的樂趣,起居随意無節制,是以活到五十歲(半百)就衰老了。

懂得養生的人就會遵守養生之道,他們做到了“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孝不懼于物,合于道術,故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這就是說:“道”是養生的根本法則;遵循規律,才是養生的根本之道。

向“老壽星”孫思邈學習養生:學其道

孫思邈創立的醫學、養生學理論,貫穿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則、基本指導思想!

具體來說,孫思邈推崇的養生之道展現在:

(一)、人要與自然和諧統一。

孫思邈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開的,自然界發生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身體生理變化,而人體疾病的發生往往也與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聯。他說:“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氣”,“頭圓法天,足方象地,眼目應日月,五髒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為中極”。”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天有刑德,人有愛憎;天有陰陽,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長短。是以服食五谷,不能将節,冷熱鹹苦,更相枨(音:城)觸,共為攻擊,變成疾病”。

人們必須順應自然季節的變化,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賢人善于攝生,能知時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孫思邈還引用了列子的話說:“故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月之和”。

人要保持健康,能夠長壽,除了要順應天時,還應合乎地理。孫思邈指出,選擇居所,應該“必在人野相近,心遠地偏,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的地理環境就是最好的。自然環境優美宜人,可使人心曠神怡、舒适愉快,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二)、人要與社會和諧統一。

個人生活離不開社會,人體養生,不僅要追求與自然界相和諧,還應追求與社會相和諧。孫思邈強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誠懇待人,“常以深心至誠,恭敬于物,慎勿詐善,以悅于人,終身為善”。時時處處按照禮節規定待人,“事君以禮”;還應寬以待人、包容他人,“為人所嫌,勿得起恨”。努力修身養性,創造一個和諧的人際環境,自己就會“其德不孤”、“自平其心”,使得身心平衡,提高社會适應能力,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三)、人要與自身和諧統一。

人體内,五髒六腑是互相關聯的,氣血、經絡是互相聯結貫通的,它們之間是否暢通、是否協調,直接關系着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否。孫思邈指出:“五髒六腑等血脈根源,循環流注” ,“經絡腹腧(音:書),陰陽會通”,人們做到“調其陽,理其陰,髒腑之疾不生矣”。人們養生要關注好自身,調陰陽,知寒暑,平喜怒,和氣血。

注意學習孫思邈所說的養身重點是:“凡四氣和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将息得理,則百脈安和;役用非宜,即為五勞七傷六極之患”。

遵循孫思邈提出的養生之道,調整好人的身體内部,維護機體和暢,順應外界變化,保持身心健康,現在已成為了養生之道的重要内容。

孫思邈關于養生尊道的思想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世界衛生組織把人的健康定義為:“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态”。人們要做到這一點,更應該向孫思邈學習,樹立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整體觀念,保護生态環境,營造和諧社會,達到身心健康,提高生命品質,以此來實作人們的健康生活、益壽延年之目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