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的發起國德國,在一戰戰敗後20年,再次發動了一場世界大戰,成為歐洲最不穩定的國家。究其原因,一戰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徹底激發了德意志民族的團結和憤慨,在極端思想的引領下,走上了一條軍事擴張的道路。
當然,也離不開英國與法國的“縱容”。随着德國的崛起,英、法兩國并未認清其野心,想當然的“禍水東引”,慫恿德國與蘇聯開戰,“坐山觀虎鬥”,甚至炮制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出賣盟友。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作為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本耗幹了國力,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昔日的風光已然不在,而德國的快速崛起更是加劇了英國人的危機感,既要維護帝國的統治,又不想與德國為敵,穩定歐洲局勢。
以張伯倫為代表的“綏靖派”普遍認為,德國崛起的勢頭無法遏制,一旦采取強硬措施,勢必引發全面的歐洲戰争,英國不僅不會赢得任何好處,而且會遇到無法預料的災難。是以,對德國的侵略擴張采取妥協、姑息的綏靖政策是明智之舉。
首先,大力鼓吹“綏靖”的好處。面對歐洲的緊張的局勢,張伯倫驚呼大英帝國岌岌可危,戰争将毀滅英國,隻有“小心行事,具有耐心和自我節制,才能挽救歐洲的和平”。同時,對國内的強硬派進行打壓,營造一個不要惹德國的氛圍。
其次,與德國握手言歡,極力讨好。他認為,這是挽救帝國衰弱的靈丹妙藥,通過“友好的讨論和談判……建設歐洲的持久和平……至少是一代人的和平”。甚至在聽到柏林舉行狩獵展覽會,立刻派出親信和一群獵狗去參加,獻媚到了極點。
更重要的一點,他暗示英國不反對德國實施向東歐擴張的計劃,甚至願意出面拉攏法國,與德國、意大利一起,簽訂一個四國反蘇的合作協定,希望通過意識形态上的沖突,将德國的關注點引向蘇聯,以求自保,這就是“禍水東引”。
同時,他以犧牲盟友利益滿足德國在殖民地,以及在中歐領土問題上的要求為交換條件,積極慫恿德國向蘇聯開戰,甚至還預設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亞,承認日本在中國建立僞滿洲國來讨好德國。英國人的卑躬屈膝,讓德國元首征服歐洲的底氣更足了。
一戰後的歐洲,可以說是兩敗俱傷、沒有赢家,以法國為首的戰勝國,并沒有是以從中撈取太多好處,反而陷入席卷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國力不斷地衰弱。眼看德國通過強軍不斷壯大,法國人不僅無力遏制,而且極力地避免戰争,這是為什麼?
一是,一戰的陰影揮之不去。盡管作為戰勝國,但法國耗盡了國力、财力,尤其是死亡130萬青壯年,讓法國人領略了戰争的殘酷,以及付出的巨大代價。他們太渴望和平了,以至于放棄了對抗精神,與英國人一同對德國采取妥協、退讓。
二是,以達拉第為首的法國内閣,在外交政策上,盡量将戰事遠離法國邊境。但由于法、德兩國間的深仇大恨,他們隻有緊密地與英國團結在一起,緊跟英國人的腳步,以此抗衡德國的咄咄逼人,并極力避免戰争,甚至是犧牲他國利益。
更關鍵的是,一戰時期的“塹壕戰”,是他們赢得戰争勝利的法寶。于是,他們甯肯耗費巨額資金打造出驚世之作——馬其諾防線,也不願意用在軍隊現代化建設上。在戰略上采取全面守勢,完全相信堅固的防線,能将德軍阻擋在國門之外。
也正是馬其諾防線,助長了法國人的消極态度。他們認為,這條防線就是國家安全的保證,可以抵禦任何外來侵略。與其說法國人幼稚地将國家安危,寄托在一條防線上;倒不如說他們心理上害怕戰争、不想戰争、不敢抗争的真實寫照。
針對英、法兩國的态度,德國元首十分滿意,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更加有恃無恐。從某種角度說,英、法兩國的外交政策,完全跟着德國人的“指揮棒”走,不僅喪失了一個主權國家該有的尊嚴,而且處處被德國人玩弄于股掌之間。
當德國宣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作為盟友的英、法兩國頓時緊張起來,特别是法拉第,生怕真的打起來,法國将不得不卷入戰争的漩渦。他急電張伯倫,建議兩國首腦前往柏林,“調解”德、捷兩國問題,也就有了後來的《慕尼黑協定》。
1938年6月,在英、法兩國“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又将目标盯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并以武力要挾要求該地區歸并德國。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了塑造出一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沒有與法國打招呼,獨自前往柏林斡旋。
經過3小時的密談,德國元首的态度十分強硬,不僅要求蘇台德地區實作自治,而且應割讓給德國,甚至揚言“準備迎接任何戰争”,張伯倫無奈的說道:“這是和平解決的唯一方案”,最終雙方約定,再次會晤前德國不采取軍事行動。
也就是說,張伯倫到德國“調解”的唯一成果就是德軍無須動武,割讓蘇台德地區的事情,由英國人做工作。回國後的張伯倫,一面召開内閣會議,鼓吹德國方案;一面夥同法國政府向捷克政府施壓,捷克政府就這樣被自己的盟友無情地出賣。
經過一周的工作,“和平使者”張伯倫再次來到柏林,邀功式地告訴德國元首,英、法、捷克已同意将蘇台德地區割讓德國。為了確定德國不會出爾反爾,再提出領土要求,他緻電“墨老大”,希望意大利出面安排召開英、法、德、意四國會議。
在張伯倫的努力下,德國元首同意召開四國首腦會議,消息傳到英國下院,會議大廳爆發出熱烈歡呼,議員們長時間地向張伯倫鼓掌緻意。但熱鬧的人群中隻有丘吉爾等少數人無動于衷,在他看來,德國元首的話靠得住,“母豬都能上樹”。
四國會議如期進行,宣布“原則上同意”将蘇台德地區并入德國,令人唾棄的《慕尼黑協定》問世了。更讓人氣憤的是,幾個小時後,張伯倫與德國元首又簽署了一份《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将永不開戰”,張伯倫對此感激涕零。
“凱旋而歸”的張伯倫在倫敦機場受到了熱烈歡迎,他得意地揮舞着那張互不侵犯宣言,宣稱:“從今以後,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大家可以回家,安心睡覺了”。但他哪裡知道,通過這一場,德國元首徹底摸清了英、法兩國的底牌。
果不其然,《慕尼黑協定》僅僅維持了5個月的和平後,德軍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并計劃進攻波蘭。感到被欺騙的張伯倫,徹底放棄綏靖政策,惱羞成怒地宣稱,一旦德國進攻波蘭,英國将宣戰,而獲悉底牌的德國元首,對此滿不在乎。
未完待續,歡迎留言并一起讨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尋關注“白楊樹下談曆史”//學習曆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