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加強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講中國曆史好故事

作者:劉琦,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副教授,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後

12月1日出版的《求真求是》第23期刊登了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考古學,更好地了解具有悠久曆史和深度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文章。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偉大成就和意義",另一方要"搞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三要"善用考古和曆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和曆史文化遺産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現場直播,到海雨後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寶》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期也開始排長隊......公共考古學正在使人們從好奇心到敬畏。欣賞曆史文化遺産,融入曆史文化遺産,感覺曆史文化遺産,也成為中國人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各地不時發生的文物毀壞、被盜用案件也警示,要樹立正确的态度,運用科學手段、專業的方法,開展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知識的普及,并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曆史文化遺産。

加強對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可以更好地發掘中華文明的源泉。随着考古工作的發展,我們證明中國有百萬年的人類曆史,1萬年的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作為人類的起源和世界古代文明之一,許多物體和技術首先在中國出現和使用。我們越是擁有悠久而燦爛的曆史和文化,我們就越有責任和意識來了解和了解我們文化的起源。

為此,中國先後啟動了夏尚周工程、中華文明探索工程、中國考古工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援下,采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途徑,揭示中華民族五千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第二季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五皇三帝的神事"終将揭曉。這些将更加清晰地揭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加強對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可以更好地展現中華文明的脈絡。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長久,高峰疊加,世代有高峰。在千年的漫長征程中,中華民族經曆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曆史事件,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在史冊上創造了偉大的成就,留下了無數令人歎為觀止的曆史遺迹和名勝古迹。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考古文物等曆史文化遺産是最好的"活字典"來注釋曆史。它們是中國人民智慧和才華的結晶,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财富,也是深厚的中國文化。保護曆史文化遺産,可以更好地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豐富知識和寶貴經驗,更好地認識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加強對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可以更好地投射中華文明的情懷。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廣泛、更深層次的自信。曆史文化遺産不僅蘊含着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更蘊藏着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身份。

中華文明延續了數千年,沒有中斷,也經曆了風雨,曆經艱辛。特别是近代以來,内外問題層出不窮,長期受苦的士兵,自然和人為的災難持續不斷,造成災難。在國和民族生存的時刻,中國所有的兒女,連同他們的敵人和人民的願望,奏響了山川的愛國之歌。今天,當我們看到海外文物在圓明園的回歸,當我們停在上海望治路106号時......這些曆史文化遺産再次觸動我們的心弦,讓我們回顧中國共産黨近代以來團結上司、英勇奮鬥的輝煌篇章,成為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我完善的精神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使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廣袤土地上陳列的文物、古籍中的文物能夠栩栩如生,豐富全社會的曆史文化。"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不僅要'火',更要'活',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曆史文化遺産從未如此貼近人民,親近生活,貼近社會。它不僅在玻璃展示櫃裡,在古物古迹裡,而且在我們居住的老城區的大街小巷裡,在出去看山看水的思鄉之情中,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根源、生命和靈魂。

隻有加強對考古和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才能把中國曆史的故事講好,傾聽我們自己的聲音,傾聽子孫後代的聲音,傾聽世界人民的聲音。隻有這樣,悠久的中國文化曆史才能努力奮鬥,展現出一種由來已久、更加豐富多彩、繁榮昌盛的風格。(劉琦)

來源:光明網時代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