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讲中国历史好故事

作者:刘琦,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12月1日出版的《求真求是》第23期刊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考古学,更好地理解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度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一要"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伟大成就和意义",另一方要"搞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三要"善用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

近年来,考古发掘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关注。从《江口沉银》现场直播,到海雨后墓刷屏,从《国宝档案》《国宝》热播,到一些博物馆在非"黄金周"时期也开始排长队......公共考古学正在使人们从好奇心到敬畏。欣赏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历史文化遗产,感知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各地不时发生的文物毁坏、被盗用案件也警示,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运用科学手段、专业的方法,开展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并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对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更好地发掘中华文明的源泉。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我们证实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历史,1万年的文化史和5000多年的文明史。作为人类的起源和世界古代文明之一,许多物体和技术首先在中国出现和使用。我们越是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就越有责任和意识来理解和理解我们文化的起源。

为此,中国先后启动了夏尚周工程、中华文明探索工程、中国考古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途径,揭示中华民族五千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第二季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五皇三帝的神事"终将揭晓。这些将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加强对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长久,高峰叠加,世代有高峰。在千年的漫长征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在史册上创造了伟大的成就,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好的"活字典"来注释历史。它们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才华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深厚的中国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更好地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加强对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更好地投射中华文明的情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身份。

中华文明延续了数千年,没有中断,也经历了风雨,历经艰辛。特别是近代以来,内外问题层出不穷,长期受苦的士兵,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持续不断,造成灾难。在国和民族生存的时刻,中国所有的儿女,连同他们的敌人和人民的愿望,奏响了山川的爱国之歌。今天,当我们看到海外文物在圆明园的回归,当我们停在上海望治路106号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团结领导、英勇奋斗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我完善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使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广袤土地上陈列的文物、古籍中的文物能够栩栩如生,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火',更要'活',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从未如此贴近人民,亲近生活,贴近社会。它不仅在玻璃展示柜里,在古物古迹里,而且在我们居住的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里,在出去看山看水的思乡之情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根源、生命和灵魂。

只有加强对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把中国历史的故事讲好,倾听我们自己的声音,倾听子孙后代的声音,倾听世界人民的声音。只有这样,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才能努力奋斗,展现出一种由来已久、更加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风格。(刘琦)

来源:光明网时代频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