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現代繪畫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人們普遍認為它始于19世紀下半葉的印象派運動。

僅從畫布上呈現的結果來看,恐怕這是真的。

文藝複興以來,西歐繪畫在過去四百年中追求的統一視覺形象在這裡達到了印象派的頂峰,同時從這裡解體和崩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術語"現代繪畫"。

從1874年到1886年,前後舉辦了八次印象派群展,猶如喪鐘,宣告了中國複興主義世界觀在繪畫領域的終結。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克勞德·莫奈《印象,日出》

然而,印象派并非突然。

衆所周知,盡管印象派畫家現在赢得了許多愛好者,但他們最初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和嘲笑。

換句話說,印象派畫家,如果不是故意的,在曆史舞台上是當時主導藝術界的所謂"官方展覽家"的反叛者。

在這一點上,他們顯然是庫爾貝和馬奈的繼承者。

事實上,當我們思考印象派的曆史意義時,我們不能繞過他們的前輩庫爾貝和馬奈。

這不僅展現在表演風格上,也展現在曆史地位上,《奧爾南的葬禮》和《奧林匹亞》的兩位作者與1874年聚集在加布大道上的年輕人有着深厚而直接的關系。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你好,庫爾貝先生"

庫爾布有激進的革命思想,甚至說他會"燒毀盧浮宮",但他的技術出乎意料地保留了許多傳統元素。

馬奈雖然試圖在繪畫表演上大膽創新,但在意識層面上與官方展覽學校保持着密切的聯系。

差異更大,但兩者都一再吃掉官方展覽學校所在地沙龍的閉門視圖,當時大多數觀衆和評論家都接受了傳統的學院正統觀念并猛烈批評他們。

作為對"官方展覽家"的回應,自稱為"獨立派"的印象派畫家拒絕了當時的流行趨勢,更喜歡"反叛"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庫爾貝和馬奈是最早的"獨立人士"。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馬奈在草地上的午餐

毋庸置疑,這種趨勢在跟随印象派出現的所謂後印象派畫家中更為明顯。當時,塞尚、梵高、高炳堯甚至更不能令人滿意地出版自己的作品。

衆所周知,20世紀繪畫的曆史也是從這些不被滿足的"叛逆者"開始塑造的。

可以說,以印象派畫家為中心,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一系列"獨立派"。這也許是"現代"繪畫的一大特點。

當然,除了一個時代的主導"主流"之外,還有一種非主流可以稱為異端的"支流",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看到。

在曆史上,一個從未見過的藝術家在他去世後因其真正的價值而得到認可并不罕見。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梵高的自畫像

但是,過去的支流已經壓倒性地躍入了曆史的主角——換句話說,曆史和時代之間有着如此巨大的鴻溝——這在現代是以前從未發生過的。

而且,當時,自稱"獨立"的主角們在藝術界都是真正獨立的。

雖然他們都在印象派團體中首次亮相,但莫奈,塞尚,雷諾阿和德加都有完全不同的風格。

此外,還有像奧蒂諾·雷東(Otino Redon)這樣的藝術家,雖然他們完全是印象派的同代人,但從一開始就對印象派持高度批評态度。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雷東,"獨眼巨人"

分歧不僅存在于"官方展覽"與"獨立"之間,也存在于"獨立"派系的内部多重存在中。

這種多樣性在法國已經表現出來,法國是現代繪畫的主要舞台。此外,德國,英國,荷蘭,意大利和其他不同人物的藝術家也參與了曆史。

這樣,我們不得不被迷惑,現代繪畫的特征是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魯道夫·蔡特勒(Rudolf Zeitler)在他的一本新藝術書《19世紀的藝術》(The Art of the 19th Century)中指出,19世紀是一個"風格"概念不再具有普遍性的時代。

事實上,正如Zeitler所指出的,我們不能再說"19世紀的風格"或"現代風格",就像我們說"巴洛克式"或"威尼斯風格"一樣。

相反,統一的風格已經不複存在,這是"現代性"的本質。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莫奈的睡蓮

在現代繪畫呈現的多樣面孔中,我們不應該探索現代繪畫的原貌,而必須明白,擁有多張面孔是現代繪畫的真面目。

直到最近,具有多面性的藝術才登上曆史舞台,Zeitler解釋說,正是出于這個原因,藝術家不再尋求形式上的統一,而是更願意追求自己的個性,心靈和主觀性。

恐怕這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至少應該将現代繪畫的起源追溯到比Kurbe和Manet早一代的浪漫主義時代。

因為,無論是追求個性,還是内在的、主觀的表達風格,都是浪漫主義畫家首先開始的。

可以說,德拉克洛瓦是19世紀的"獨立人士",因為他雖然活躍在沙龍,但每當他發表作品時都遭到責罵,被學院徹底拒絕。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德拉克洛瓦,"引導人民的自由"

浪漫學校的現代性

文學的浪漫旗手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這樣定義浪漫主義:"法國大革命晚期"。"

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浪漫主義的本質 - 或者更确切地說,浪漫主義藝術家對它的看法。

換句話說,從1810年代末到1820年代全面展開的浪漫主義運動,即将在革命後大約三十年内在藝術界産生與1789年開始的革命相同的使命。

在藝術領域,古典主義相當于因革命而崩潰的"舊制度"。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大衛·馬拉之死

其實,古典美學觀是以完美理想美為頂點,下面整齊排列着各個階段的美,這與王座的絕對社會結構非常相似:

自稱是君主制之神的國王高高在上,以下各色人被安置在确定的階級制度的架構内。

為了維持這種社會制度,正如凡爾賽宮規定了嚴格的宮廷禮儀一樣,古典美學在文畫界也必須遵守規範,應當遵守法律。

對此,以雨果為首的浪漫主義藝術家斷然否認美的等級制度是高貴和庸俗的等級制度,主張發展自由的創作活動,反對規章制度的束縛。

在這裡,"自由"和"平等"仍然是浪漫主義運動的口号。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米勒的晚鐘

例如,在他1823年的評論《紅與黑》的作者拉辛和莎士比亞的評論中,他強烈批評了古典戲劇所要求的三個原則,認為應該允許作家更多的"自由"。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他1827年著名的《克倫威爾》(Cromwell)序言中明确指出,美不是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而是以"性格"的形式存在。

是以,從古典學的角度來看,在被認為是"醜陋"的事物中也存在着"美"的存在。

正如呼應這些作家的觀點一樣,裡科和德拉克洛瓦在生動活潑的真實事件和自由流動的想象中建構了一個獨特的美麗世界。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Rico,"美杜莎之筏"

如果古典美學是基于理性的,那麼人們自然會認為浪漫主義優先考慮感性。

正如二十五歲的自封浪漫主義倡導者波德勒(Podler)在1846年的沙龍中明确斷言的那樣,"浪漫主義是感受的方式"。

古典主義是建立在人類普遍理性的基礎上的,是以當然要追求普世的理想之美。

另一方面,浪漫主義更重視個人的感性,主張否定美的規範,打破這種等級,同時孕育出根植于藝術家個性的多元"美"。

作為一名畫家和優秀的評論家,德拉克洛瓦留下題為"美的多樣性"的評論并非偶然。

古典主義認為,世界是在同一個世界中通過理性互相聯系的,當這個概念被取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方式的浪漫觀念出現時,失去風格統一性的"現代"繪畫離它的誕生不遠了。

換句話說,所謂的「現代」,至少是靈性層面上浪漫主義的產物。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戈雅,"在1808年5月3日晚上射殺叛亂分子"

對此,對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對年輕藝術家的發展有着清晰的認識。既然沒有先例可循,沒有規範可循,他們想要創造的一定是曆史上沒有先例的新事物。

對他們來說,浪漫主義是最新穎的,即"現代"藝術。

事實上,斯坦達在《拉辛和莎士比亞》中說過,"古典主義是取悅古人的藝術,浪漫主義是給當下帶來歡樂的藝術。

波德勒更明确地斷言,浪漫主義是"最新一代和近代的美","談論浪漫主義就是談論現代藝術"。

緻力于摧毀"舊制度"、實作"晚期革命"的維克多·雨果,更是堅信浪漫主義的"現代性"。

就這樣,在相信曆史的"新奇"的時候,就像現實中的革命者一樣,可以說浪漫主義藝術家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産物。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特納的沉船

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描繪了瞪羚加夫羅什,他站在七月革命的街道上唱道:"這都是伏爾泰,都是關于盧梭的。

革命的街頭就是這樣,圍繞着"奧納尼"的鬥争,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都歸咎于伏爾泰","都歸咎于盧梭"。以雨果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一代也是聖西門理想社會主義的信徒,這絕非偶然。

即便如此,當然,浪漫主義藝術家并不都是樂天的"進步派"。

相反,許多人對自己與他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深感不安,對自己與社會的分歧感到苦惱。

19世紀末,成為藝術家心靈巨大陰影的"現代困境"在浪漫主義時代開始萌芽。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杜米埃爾,"三等車廂"

對于以"自由"和"平等"為旗号實作藝術"革命"的浪漫主義者來說,這是一個沖突,然而,這也是"現代"必須承受的沖突。

從近代浪漫主義學派的曆史中,我們會發現,這種博德勒多次明确指出沖突,做出改頭換面、重新出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浪漫主義是現代的起點。

本文摘自《西方現代繪畫史》

誰打開了現代繪畫的大門?

西方現代繪畫史

(日)舒爾報道

價格: 98.00

中國畫報社

出版日期: 2021.8

點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