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區翠園東曉中學臨時道路正式開通。
東曉社群黨委書記王鵬。
細微之處,得見真章。
社群是基層治理的核心,也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看社群點點滴滴,即知一個街道的治理成果。位于羅湖區東曉街道的東曉社群,當年敲下“土地拍賣第一錘”,拉開土地改革大幕;今日,東曉社群新顔煥然,街道首個兒童友好型公園在此落成,首創小區“四位一體”治理格局……在此次防疫大考中,東曉社群也交出高分答卷。
做一天,就為居民負責一天
“社群治理,有溫度,才有成績。”東曉社群黨委書記王鵬如是說。
王鵬看起來有些疲态,他身體本就帶傷,又因疫情防控需要連續多日沒有休息,晝夜颠倒之下身體負擔更重,街道黨工委調動了其它社群力量支援,并要求他強制休息,但他仍然不放心,核酸檢測點設立、第二針疫苗接種工作推進、小區圍合卡口人力的配置……一項一項都要細緻交代。
“我在這裡做社群黨委書記4年了,4年裡我一直堅持着做一天,就為居民負責一天的信念。”王鵬說。他的信念,每個人都看得見,在疫苗接種點帶病搬運物資,挨家挨戶上門排查疫情重點人員,因為爬樓梯太多,褲子磨破腿,血從布料裡滲出來……東曉社群的治理成果,每個人也都看得見。
7月1日,東曉兒童友好公園将正式開放,高品質景觀工程貫徹落實“民生國樂,同民同樂”的理念,賦予城市空間人文溫度、社交熱度與曆史深度,全面提升轄區居民群衆的幸福指數;百仕達小區在支部探索建構“黨支部、管理處、業委會、居民小組”四位一體治理格局後,實作了小區各項事務“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獲深圳市安全文明标兵小區、深圳市“花園式園林式”住宅小區等多項榮譽。
從黨建到共建,從“小東曉”到“大東曉”
因有許多“王鵬”這樣的人物夯實基層管理,才有今日“蝶變東曉”。
近年來,東曉街道黨工委樹立“城市大黨建”理念,以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為導向,推進品質黨建。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街道還注重把從黨史中汲取的經驗和智慧轉化為推動文明實踐工作的動力,從“我為群衆辦實事”出發,小切口撬動大變化,打造多方共赢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面對疫情大考,東曉街道将黨建力量納入防控網格,各臨時黨支部、黨員先鋒隊以及黨員先鋒崗紮根于疫情防控一線,并整合統籌不同領域黨組織力量,開展共駐共建行動,首創“安心東曉”工作機制,對涉及人群疫苗接種率超過80%的餐飲門店、學校等授予“安心門店”“安心學校”等辨別标牌,激發市民接種熱情。在全區率先完成第一針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階段性任務,第二針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階段性任務完成率超90%。另外,街道牢把“核酸檢測”關,全面開展社群小區核酸檢測工作,設定多個核酸采樣點,全體從業人員“5+2”、“白+黑”進行資料核實、電話通知、入戶督促,精準落實,嚴防嚴控,守好疫情第一道防線。
從溫度到深度,從民生到民心
“有溫度,才有成績。”王鵬所說,正是東曉街道貫徹落實的治理理念。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東曉街道堅持新時代文明建設“往實裡做、往深裡走”,把關心和溫暖送到群衆的心坎上。街道黨工委通過打造多項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項目,力辦實事為民解憂。創設“民微項目問需服務崗”廣泛收集吸納居民意見,讓大家獲得實惠;“錯峰共享停車”為民辦實事項目将商業區夜間和住宅小區白天的停車資源盤活,通過微信小程式實作為車主提供快速查詢、一鍵預約、線上支付等智能服務,解決車主停車難題,目前東曉轄區有34個物業小區,5個工業園區,9個商業樓宇,1所醫院,1個政府部門加入“共享停車”,全轄區夜間可共享車位1390個,解決住宅小區夜間停車近60%的缺口;在互惠平台共享社群黨群服務中心的會議室等資源,讓有需要的居民群衆免費預約用于商務洽談,把居民需求和企業資源接洽起來,形成共建共助的良好氛圍。
6月24日下午,羅湖區翠園東曉中學臨時道路正式開通。東曉街道黨工委高位統籌、挂圖作戰,曆時三個月完成專項研究、設計優化和建設施工,解決了學校無法直達東湖路的曆史難題。道路長約98米、寬6.5米,為人車分流單行道。學校負責人表示,随着臨時道路的開通,出校門4分鐘就可以步行至地鐵站,惠及師生2777人,是一條實實在在的民心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東曉街道連續兩年獲得全區各街道綜合績效考核排名第一,連續三年蟬聯全區各街道黨建績效考核和民生微實事績效排名“雙料第一”,并獲得“深圳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深圳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号,這是王鵬這樣的無數“東曉人”所努力的成果。建黨百年之際,東曉街道将持續發力,為“灣區樞紐,萬象羅湖”的建設貢獻“東曉力量”,以實際行動獻禮建黨100周年。
統籌:張一鎏
文:張一鎏 陳靜蓉 蔡歡
制版:李斌 王娟娟 陳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