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錫文:農民賣房進城當城裡人是上了大當

作者:新三農

農民宅基地該不該入市?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前景如何?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檔案出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工作如何開展?時任中央農村工作上司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接受新京報專訪。他認為,很多人關心農民宅基地入市,并非真的為農民着想,而是想在農村有第二套房。

陳錫文:農民賣房進城當城裡人是上了大當

談“城鎮化”

有人建議宅基地入市不是為農民着想

你前幾年一直反對農民上樓運動,如今你怎麼看待此事?

陳錫文:不是我反對或贊成,而是國家是有法律的,按法律辦。國家的制度設計中,對土地利用有非常明确的規定。但這個事到底是否侵犯人民群衆利益,大多數人都應該有一個基本判斷。我認為,有一些媒體是支援農民上樓的,總是報道現在的農村建設得多麼漂亮,讓很多家不在農村的人以為農民生活改善了,以為農民上樓是個好事。但農民是不願意的。

有很多人建議,農民的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應自由入市,你怎麼看?

陳錫文:很多事說得好聽,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多人并不是真在替農民想,而是想自己到農村弄塊地、蓋個房。他們不知道在北京城裡一個房子值多少錢嗎?縣城一個房子值多少錢,農民賣一個房子又值多少錢。賣完了你叫農民怎麼去城裡安家,缺的錢誰給?

現在中央提出大力發展城鎮化,很多地方也都提出讓農民進城,如果不讓農民賣房,怎麼進城呢?

陳錫文:誰以為把家鄉的房子賣掉,進城就可以當城裡人,那一定是上了大當。農村宅基地就算賣了值不了幾個錢,到時候回又回不去,城裡又買不起怎麼辦?全世界的城鎮化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比如說以前很多甯波人、江北人都是一個人到上海打工,慢慢有條件了,再把全家接過去。一個農民一個家庭真正挪到城裡,沒有三四代做不到。

談“土地流轉”

确權登記後農民敢于規模經營

有一些地方土地流轉,經營情況并不是很好,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

陳錫文:到去年六月底,我國土地流轉的總面積是三億八千萬畝,大概占整個農民承包土地的28.8%。個别地方看起來差,但是總體來講是平穩的。另一方面,這些年糧食産量一直是穩定增長的,農民收入一直是穩定增長,是以大的趨勢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如今正在進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這是一個用意物權,給農民确權後,農民敢于流轉,也敢于規模經營了。

很多地方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業,你覺得前景如何?

陳錫文:有些地方把公司企業請進來,有的是成功的,但更多的我覺得是不成功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就說一定不行,比如說建大型現代化養殖場,村民委員會就搞不起來,投資要幾個億,工商企業就能搞得起來。但一個企業租上千畝甚至上萬畝地去種,這個需要慎重考慮。

現在國家提倡發展規模化種植,為何公司化種植就不行?

陳錫文:我國有一億七千萬農民到外鄉鎮去了,占農村勞動力30%多,上面講土地流轉将近30%,是以現在不出問題。但是土地流轉規模大了,若把一半以上土地都集中起來,那剩下的農村勞動力幹嗎去呢?

國家提倡搞規模經營,但也是順勢而為,規模經營本質不是地,本質是人,人到别的地方,有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你拖都拖不住。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他憑什麼離開土地?這件事我覺得要從實際出發。

為什麼有些地方政府支援公司資本進入農業生産?

陳錫文:政府過度的幹預就會出壞事。有很多地方說集中一百畝地,每畝就補貼多少錢。有的企業就是沖着補貼去的,有的甚至想得更好,先圈地再說,将來有機會搞非農建設更賺錢,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企業首先是為掙錢去的。

但我敢說,真正搞農業出來的人,他知道種地這件事不是靠雇工能解決的。因為這些雇工可能偷懶、不幹活兒。農業種植與工業不一樣,沒有标準化的流水線。種植一年,到最後可能發現是被糊弄了一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