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墅平
袅袅炊煙,是鄉村世界中一種獨具魅力的風物,或者可說是鄉村生活的一種鮮明的标志。炊煙袅袅裡,寄托着鄉裡人最樸質的願望;袅袅炊煙下,演繹着鄉裡人最純粹的幸福。炊煙最貼切地诠釋着“人間煙火”的内涵!畢竟,炊煙跟飯食有關。“炊煙,是指烹制飯菜形成的煙氣。顧名思義,炊煙就是在做飯時從煙囪裡面冒出來的煙霧。”(百度詞條)民以食為天。炊煙在,飯食便在;炊煙在,“鄉味兒”便在!

我的老家也在鄉下。從我記事起,老家的人們做飯時,從屋頂煙筒裡升騰而起的袅袅炊煙,就像一道永不消逝的風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無論時隔多年,都揮之不去。與炊煙的感情淵源,恰如我的那篇《炊煙情結》一文所描述的那樣:“我是在炊煙的熏陶下長大的。炊煙,是我兒時最美的童話……”
兒時的我們,對炊煙有着一種迷戀甚至依賴的情結。每當我們背着書包放學歸來,遠遠地便要望望自家屋頂上升起的袅袅炊煙;或者,每當我們一幫頑童在外面玩餓了,我們也會站到高坡上,望望自家屋頂上升起的袅袅炊煙。那袅袅的炊煙,像父母的手臂,在溫柔地招喚他們的孩子回家吃飯。此時此刻,我們的心中便洋溢起一股無與倫比的溫馨。記得有一回,我放晚學回家。走在路上時,村裡已是炊煙四起;卻獨獨不見自家屋頂上那熟悉的炊煙。我的心中,忽地湧起一陣莫名的失落與惶惑。我一路小跑,跑到家門口。父母不在,屋裡猶鍋冷竈清。後來我才知道,母親急性病發作,父親送她去了醫院。那一回,我刻骨銘心地體會到,炊煙已然成了我生命裡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後來,我離開父母,離開老家,去外面開始了我新的生活。可我依然懷念着父母,懷念着老家,懷念着那袅袅炊煙。我常常抽空回家去,看我的父母,看那袅袅炊煙。每當我回到故鄉的懷抱,望見那四下裡袅袅飄升的炊煙,耳畔便會響起鄧麗君唱的《又見炊煙》:“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心底總有溫情蕩漾。故鄉的炊煙,在遊子的眼裡,是詩,是畫,更是心靈的港灣。它古樸,恬淡,優雅,靜美,一如陶淵明的“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的詩句寫照。
随着生活條件的改善,老家不少人戶慢慢用電和液化氣,逐漸取代着傳統的燒柴火方式。加上一些人舉家去了外面打工或進城落戶,那道曾經蔚為壯觀的炊煙風景線,已漸漸衰減。為了給父母提供家務勞動的友善,我也幫助他們購置了電鍋、電磁爐和液化氣竈——不過,我還真怕哪天回家時,不見了那袅袅炊煙哩;因為那袅袅炊煙,是指引我回家的航标!而父母很多時候,堅持燒柴火做飯。父母說,柴火做的飯會更香;何況,燒柴火是就地取材,少用電和汽,還可節約開支。父母的态度,基本代表着那些如他們一樣還留守在鄉下的鄉民。其實,我知道,父母和那些鄉民是不願丢掉延續了數十年的生活傳統;他們是跟我一般,有着對炊煙不舍的情結!
如今,我雖身居城裡;而故鄉的炊煙,卻會時時飄入我的夢境。忘不了的是袅袅炊煙,丢不掉的是依依鄉情……
把照片放在床頭的抽屜裡,伸手就可以拿到,也許,就這張照片才能讓我在漫漫長夜裡感到一絲的溫暖,也就隻有這一張照片才能讓我記起過去那一孔窯洞裡的故事!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請标注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