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情散文:袅袅炊烟,依依乡情

文:向墅平

  袅袅炊烟,是乡村世界中一种独具魅力的风物,或者可说是乡村生活的一种鲜明的标志。炊烟袅袅里,寄托着乡里人最朴质的愿望;袅袅炊烟下,演绎着乡里人最纯粹的幸福。炊烟最贴切地诠释着“人间烟火”的内涵!毕竟,炊烟跟饭食有关。“炊烟,是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顾名思义,炊烟就是在做饭时从烟囱里面冒出来的烟雾。”(百度词条)民以食为天。炊烟在,饭食便在;炊烟在,“乡味儿”便在!  

乡情散文:袅袅炊烟,依依乡情

  我的老家也在乡下。从我记事起,老家的人们做饭时,从屋顶烟筒里升腾而起的袅袅炊烟,就像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时隔多年,都挥之不去。与炊烟的感情渊源,恰如我的那篇《炊烟情结》一文所描述的那样:“我是在炊烟的熏陶下长大的。炊烟,是我儿时最美的童话……”  

  儿时的我们,对炊烟有着一种迷恋甚至依赖的情结。每当我们背着书包放学归来,远远地便要望望自家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或者,每当我们一帮顽童在外面玩饿了,我们也会站到高坡上,望望自家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那袅袅的炊烟,像父母的手臂,在温柔地招唤他们的孩子回家吃饭。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便洋溢起一股无与伦比的温馨。记得有一回,我放晚学回家。走在路上时,村里已是炊烟四起;却独独不见自家屋顶上那熟悉的炊烟。我的心中,忽地涌起一阵莫名的失落与惶惑。我一路小跑,跑到家门口。父母不在,屋里犹锅冷灶清。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急性病发作,父亲送她去了医院。那一回,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炊烟已然成了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乡情散文:袅袅炊烟,依依乡情

  后来,我离开父母,离开老家,去外面开始了我新的生活。可我依然怀念着父母,怀念着老家,怀念着那袅袅炊烟。我常常抽空回家去,看我的父母,看那袅袅炊烟。每当我回到故乡的怀抱,望见那四下里袅袅飘升的炊烟,耳畔便会响起邓丽君唱的《又见炊烟》:“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心底总有温情荡漾。故乡的炊烟,在游子的眼里,是诗,是画,更是心灵的港湾。它古朴,恬淡,优雅,静美,一如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写照。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家不少人户慢慢用电和液化气,逐步取代着传统的烧柴火方式。加上一些人举家去了外面打工或进城落户,那道曾经蔚为壮观的炊烟风景线,已渐渐衰减。为了给父母提供家务劳动的方便,我也帮助他们购置了电饭煲、电磁炉和液化气灶——不过,我还真怕哪天回家时,不见了那袅袅炊烟哩;因为那袅袅炊烟,是指引我回家的航标!而父母很多时候,坚持烧柴火做饭。父母说,柴火做的饭会更香;何况,烧柴火是就地取材,少用电和汽,还可节约开支。父母的态度,基本代表着那些如他们一样还留守在乡下的乡民。其实,我知道,父母和那些乡民是不愿丢掉延续了数十年的生活传统;他们是跟我一般,有着对炊烟不舍的情结!  

乡情散文:袅袅炊烟,依依乡情

  如今,我虽身居城里;而故乡的炊烟,却会时时飘入我的梦境。忘不了的是袅袅炊烟,丢不掉的是依依乡情……

  把照片放在床头的抽屉里,伸手就可以拿到,也许,就这张照片才能让我在漫漫长夜里感到一丝的温暖,也就只有这一张照片才能让我记起过去那一孔窑洞里的故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