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文|月上西樓圖|網絡截圖讀一本好書,因讀者的年齡、知識、閱曆不同,其了解應該不同吧。就像讀《紅樓夢》一樣,不同人去讀,有不同的了解方式。書是有性格的。它的性格對于作者而言,是他性格與思想的重組再現。而對于廣大讀者而言,書中的故事,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讀法。關于那本《魯賓遜漂流記》的重讀,讓正在上高中的兒子有了對寫作的沖動,幾篇文章的發表,讓他産生了想當作家的夢想。當時間成為一座孤島上的一種象征或是圖騰時,如何活下去将成為他生存的信仰!“荒島求生”的始祖《魯賓遜漂流記》是世界名著,作者笛福;在中學課本中有内容節選。讀過的人已經很多了,大多數隻是閱讀欣賞。丹尼爾•笛福為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創始者,被譽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書中樂觀勇敢的主人公魯濱遜落難荒島後,絕處逢生的他依靠不畏困難的頑強意志通過堅強,智慧和勇氣戰勝了種種困難。主題思想表現了歐洲當時那個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或許有人會說《魯濱孫漂流記》,像本少兒讀物,隻是為了打發時間而看看,不像其它世界名著閱讀價值高。在我個人來看,一本書的價值主要看讀者如何去讀,孩子們來讀,書中的奇妙曆險會豐富他們眼界和知識;青年們來讀,會思考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要想活下去需要依靠自己的堅強與智慧;而對于中老年人讀它,他們一生經曆風風雨雨,從一位外國朋友魯濱遜的身上,或許能找回曾經的自己。本篇話起一次父與子的交流。兒子雖靈犀在胸,但性格内向,平時學習有點惰性。1.80米大個的他總瞧着缺少些青春的朝氣,成天“老氣橫秋”的給爸媽談孤獨、歎壓力、求了解!曾對他說:“爸媽辛苦工作,學校老師們辛勤培養,你何言孤獨,壓力?想讓我們了解你什麼?換句話講,你媽為了你的學習成績能提上來,那些在校外補習班的花費,不都是她辛辛苦苦掙來的嗎?如果孤獨成為你學習成長的壓力,那去看看你的同齡人,他們是怎樣把壓力變成動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或有時間再讀一下《魯濱孫漂流記》,去了解一下什麼才是真正孤獨與意志的曆練吧?”後來,兒子寫了《我們為什麼要活着?》一篇講演稿,并在那次主題班會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做了精彩演講:(内容如下)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演講,可能你們會覺得我的主題是些廢話,或提問太渺茫,甚至可能感覺幼稚可笑!而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我們為什麼要活着?”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大約在今年的10月份,我因為某些事情受了困惑,一段時間的情緒很消沉,又困于難于啟齒,于是寫了一段話給我爸看。那段話主要内容是:我活着是為了什麼?我爸隻給我解釋了兩句:第一句話,孩子呀,當你開始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就證明你讀的書太少了。後來我自己思忖到:或許是我的閱曆太少,才會提出這種問題。不過我爸的第二句話似乎解答了我的問題。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我想大家都看過《魯濱遜漂流記》吧,今天我不是給大家推薦這本書,而是給大家重新介紹一個堅強的人——魯濱遜。講到這裡,台下有的同學可能會想,魯濱遜有什麼好介紹的,不就是說他在孤島上獨自生存的故事嗎?也是,《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得不止一遍,已多遍了。但我今天講的不是魯濱遜如何荒島求生,也不是他的硬漢精神。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魯濱遜在島上救了一個野人,這個野人叫什麼名字?對,“星期五”,是魯濱遜給他的名字,在以前他可能沒有名字。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如果是你獨自留在一個荒島上,什麼都沒有,你也接收不到外界的資訊,一天、兩天還好說,那麼十年,二十年呢?請問到了十年、二十年,你還會在乎今天是星期幾嗎?或許你會說:魯濱遜可以在石頭上刻字記錄時間。是,魯濱遜剛來的時候有确實在石頭上做記号來記錄時間。可是他起初的想法是:我該怎樣離開這裡?在過了幾年後,他的想法慢慢随現實而改變了,我該怎樣活下去?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竟是如此渺小,何況一個活一天算一天的人,連自己的命都顧不來,還想在石頭上記錄時間。時間,已變成他在這座小島活下去的一種信仰或是圖騰。在魯濱遜個人思想中,自己生活在這個被上帝遺忘的孤島上,每天早上都要提醒一下上帝,“上帝呀,我還活着”。魯濱遜從第一天登島開始,就沒有人和他說話,每天隻是和農作物或是島上的動物“交流”,自言自語着。而社交是人特有的一項功能,連社交都沒法做的人,活着有什麼意義!經過多年後,上帝送給了他一個野人,而在魯濱遜眼裡這個野人就是上帝給他的“禮物”。禮物,漸漸變成了朋友。那條小狗也是他的朋友,陪伴直到若幹年之後,狗狗老死了,魯濱遜埋葬了它,并做了一個十字架。身旁的星期五問:狗去了你的天堂?魯濱遜卻傷心的說:不,狗沒有靈魂,不能去天堂,隻有人才有。同學們,您可以試着了解一下,你能用“魯冰遜式”的生存定律是否可以去解答“我是誰?從哪裡來?将往哪裡去?”這個生命的終極問題嗎?而我們在今天的生活環境下,每個人都像生活在自己的孤島上一樣學習和生活,學着如何适應外面的複雜多變的世界,而我們現在的信仰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好孩子。而看看故事主人公魯濱遜的個人冒險經曆,卻是另一番生存的信仰。換一種閱讀了解方式,一本書給予我們的,可能會有更加深遠的啟迪和幫助。自然選擇與社會選擇;生存或淘汰;魯濱遜或你是魯濱遜;人類生存的方式有很多種,隻為了明天生活的好一些,而努力去學習,去工作,所謂的“上帝的禮物”就是我們所學到的知識。經過那次交流之後,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和已入中年的自己,或許有時大家都有孤獨、壓力、且彼此間存在所謂的“孤島”。而大家更需要互相了解。一本好書,是我們共同的朋友,書中總有我們需要的人生啟迪。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後來住校學習的兒子,對于寫作産生了強烈的興趣,有創作的好文經常被他的國文老師鼓勵表揚。每次回家,他總會請我看看他的新作品。看到他青澀眼神中充滿了自信時,自己的心情也舒暢了許多。再瞧一下文章,可進步不小。感覺讀着每篇少年文章,雖有幾分稚氣,裡面蘊含着對生活的思考。便悄悄把其中幾篇,如生活随筆《永恒的一句話,未曾說出口》,微小說《餘歌》推薦到青未了生活空間和齊魯壹點自己的壹點号上,幫孩子發表一下。在2019年7月,兒子寫的一篇《住在梧桐樹下的回憶》參加了由齊魯晚報協辦組織的“山東省首屆中國小作文大賽”,而後選入了高中部決賽。這次的參賽經曆,對兒子的個人的成長應該是有所收獲吧。後來,他又認真完成了老師交給的任務,寫了篇校刊征文。那時看到他認真搜集資料和準備初稿時一絲不苟的樣子,讓我感到很欣慰,因為讀書讓他變成熟了。漫長人生之路,感覺比金錢和權力更重要的應該是知識吧!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讓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之餘,放下浮躁的心态,輕松惬意地去讀本對自己有價值的書吧 !

閱會|來自上帝的“禮物”,漸漸讓我和兒子變成了朋友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