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作者:發芽石
分享經典音樂,筆耕原創評論 喜歡好歌的你,加個關注吧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羅大佑是整個華語樂壇公認的教父,與他一同出身滾石的李宗盛和小蟲,貴為百萬量級的金牌制作人,推出的專輯張張大賣,但在羅大佑面前照樣屈尊仰望。

羅大佑悲天憫人、李宗盛豁達滄桑、小蟲精緻纏綿。作為滾石“大中小”三位教父中的頭牌,他的作品總能與流行音樂從本質上區分開來。李宗盛畢恭畢敬的尊他為大哥,小蟲對他的宏大格局也是自歎弗如。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這位打開時代大門的歌者,賦予華語音樂靈魂的創作者,字裡行間流露出來對社會的責任感、深刻的洞察力和終極的人文關懷,都足以支撐起他“豐碑級”的教父頭銜。

羅大佑為許多歌手寫下過諸多經典,都成就了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童年》編織國人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東方之珠》一言以蔽香港,《愛的箴言》描摹出永恒的旋律,《追夢人》哀思三毛、《滾滾紅塵》寄語張愛玲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張艾嘉《童年》《光陰的故事》 潘越雲《野百合也有春天》 關正傑 甄妮《東方之珠》 鄧麗君《愛的箴言》 劉文正《閃亮的日子》 蘇芮《酒幹倘賣無》《一樣的月光》 甄妮《海上花》 梅豔芳《似是故人來》 陳淑桦《滾滾紅塵》 鳳飛飛《追夢人》

但有一首歌比較特殊,羅大佑曾為它傾注心血,卻也讓他傷透了心,甚至下定決心離開養育他的台灣,告别歌壇遠走美國。直到台灣“解嚴”之後,他才回去。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這首歌就是我們人人熟知的《明天會更好》,集結當時台灣最出色的歌手、規模最宏大的一次群星合唱,也是迄今華語樂壇最有影響力的一首公益歌曲。

1985年,中國收複台灣40周年。台灣音樂界的人士想以此為契機,創作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主旨就是“呼應世界和平,紀念台灣光複”。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這首歌效仿邁克爾傑克遜為赈濟埃塞俄比亞饑荒,創作的群星聯唱義演歌曲《we are the world》,是以定下了公益歌曲的基調。

能力強、人緣好、路子廣的張艾嘉,被推舉為這首歌曲的召集人,負責運籌協調從創作、到制作、再到集合各路明星演唱的一條龍事宜。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張艾嘉被黃霑戲稱為台灣的“衆人教母”。環繞在她身邊的,盡是一班“教父”咖位的人物,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與她探讨電影,羅大佑和李宗盛為她寫歌,劉若英和李心潔是她的弟子。

張艾嘉手握兩尊金像、兩尊金馬的影後,華語女演員中隻有後輩張曼玉能pk得過她;她是《童年》《愛的代價》《光陰的故事》等至尊金曲的首唱者,放在華語樂壇能有一首傍身就足矣笑傲歌壇。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張艾嘉這個召集人也很稱職,她找來羅大佑創作詞曲,因為在家國情懷和人文關懷的題材上,迄今尚且無人能出其右。她委托李壽全擔任歌曲的制作人,李壽全是那個時代首屈一指的音樂制作人,還發掘了歌手王傑、王力宏等人。

彼時羅大佑已經推出了他振聾發聩的《之乎者也》和《未來的主人翁》,奠定樂壇地位。而他經曆重重坎坷之後,面世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與張艾嘉也有着莫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張艾嘉引導他入了這個圈子。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70年代末,張艾嘉與劉文正搭檔出演電影《閃亮的日子》,羅大佑經人介紹參與音樂創作,兩人結緣于此。之後張艾嘉簽約滾石出唱片,羅大佑拿出6首壓箱底兒的作品支援她,其中就包括《童年》《光陰的故事》。

羅大佑的首張創作專輯《之乎者也》受阻,沒有唱片公司願意代理發行這張不會賣錢的唱片。張艾嘉四處遊說,甚至跑到香港音樂教父黃霑那裡拉來了一筆贊助。最後成功說服滾石唱片代為發行,滾石由此發迹。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等到羅大佑出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時,整張唱片充滿抑郁蒼涼的情緒中,特地寫了一首送給張艾嘉的《小妹》收錄其中,滿滿的溫情與寵溺。

張艾嘉張羅“呼應世界和平,紀念台灣光複”獻禮歌曲的時候,找到羅大佑寫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羅大佑自然義不容辭。他費盡心力寫下《明天會更好》,但是交稿之後,幕後團隊一緻認為批判風的基調太過灰暗。

在制作人李壽全的主導下,一群人通力協作,改成了現在聽來明朗輕快,朝氣蓬勃的流行版本。參與修改歌詞的有張大春,徐乃勝,李壽全,邱複生,詹宏志,編曲則由陳志遠完成。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羅大佑的原版歌詞早已轶失,無可考據,但根據制作人李壽全回憶,歌詞中的隻言片語,我們還是可以窺見到羅大佑的批判到底有多灰暗。我們現在聽到的歌詞中有一句

“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羅大佑作詞的原句中,“昨日的憂愁”竟是“昨日的小醜”,而且類似的字眼比比皆是。對于歌詞被改,羅大佑僅僅表示修改之後的這首歌過于煽情,而少了他所強調的“責任感”,也就沒再追究。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明天會更好》召集到60多位台灣當紅歌手共同獻唱,成為華語樂壇的空前創舉。再加上其公益性的定位,優美的曲調旋律,積極向上的歌詞内容,表達了人們祈求和平、期待明天會更好的美好心願,迄今仍是最為經典的群星公益歌曲。

這首歌曲的發行權最後被藍與白唱片公司高價競得,募集到600萬的公益款項全部捐給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香港的發行收益則捐給了兒童合唱團,這些團體都與“明天”息息相關。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最終,這首原本用作公益的歌曲,不可避免的與“政治”扯上了關系,這也是引發教父羅大佑憤懑不滿,繼而遠走他鄉的原因所在。

1985年年底,台灣大選,國民黨的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更好的明天”,《明天會更好》被用作競選主題曲。不明就裡的群眾和朋友開始抨擊羅大佑為政治寫歌,委屈的羅大佑則認為自己“遭到政治利用”,一氣之下與台灣樂壇斬斷聯系,飛往美國。

教父為還人情債,創作經典公益歌曲被利用,他憤怒的退出歌壇遠走美國

關于《明天會更好》的始末,羅大佑在後來的日子專門發聲,他說道

藝術,應當是一種很單純的意念,不應該同政治牽扯什麼關系。我從來不認為我創作的歌曲是政治歌曲。寫歌,應該是很自然的、人性化的 ! 我所寫過的歌曲中,我最讨厭這首歌!寫歌時,我隻想表達一種對明天的向往,但結果發現是被政治利用的工具,你還會喜歡嗎?

因為政治因素,《明天會更好》讓羅大佑憤恨不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支經典隽永的作品。“青春不解紅塵,胭脂沾染了灰”,30年後的這個世界,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但我們仍在希冀着明天會更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