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寬容: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尋找人類不寬容的根源,它在哪裡?

《寬容》于1925年首次出版,按時間順序展示了一系列為寬容而戰的先驅者。因為有寬容和不寬容的視角,是以不要敞開心扉,曆史事件和人物也得到了自己獨特的評價,讓整個曆史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幅新的、不同的過去圖景。事實上,它成為人類精神被奴役和解放的兩極糾纏的史詩,也是人類為一個更加多樣化的世界而奮鬥的絆腳石。

寬容: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尋找人類不寬容的根源,它在哪裡?

方龍不是一個情感主義者,他沒有不切實際地把寬容放進永恒的天國。相反,它冷靜地指出,寬容不是與人類共生的一類。

事實上,在古代人類社會中不存在寬容與否的問題。因為那時人格被生存的壓倒性共性所淹沒,沒有個性,沒有差異,就沒有差異,因而就沒有了寬容的對象,這也消除了寬容的問題。"争取寬容的鬥争直到人格被發現才開始"(第19頁),這意味着它始于古希臘。古希臘時代之後,爭取寬容的鬥爭與基督教糾纏在一起。這本書的大部分墨水都被用來研究宗教寬容的曆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寬容和宗教寬容隻是一句話。為寬容而戰,本質上是為了獲得自己獨特的解釋聖經的權利,并容忍人們以自己的方式與上帝同行。一句話,就是為基督教的多樣性而奮鬥,然後為宗教的多元化而奮鬥。

寬容: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尋找人類不寬容的根源,它在哪裡?

再看《寬容》一書,書中充斥着令人震驚的官方不寬容所犯下的駭人聽聞的暴行,幾乎充斥着人類文明的所有時空領域。從阿納克·薩戈拉的囚禁到蘇格拉底的毒死;從尼祿皇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處決到十字軍東征的血腥東征;從焚燒塞維圖斯到消滅再洗禮者;從布魯諾被宗教法庭燒死在火柱上,到猶太人被希特勒送進毒氣室,...不容忍現象正在肆無忌憚地蔓延,而且似乎看不到盡頭。這就不禁要問:人類到底為什麼這麼愚蠢、這麼冷酷,卻對不寬容、不悔改、一再累犯造成的悲劇視而不見?這種不寬容植根于人性嗎?

在方龍看來,不寬容源于人類根深蒂固的恐懼、自衛本能,以及作為一群動物的自然排他性。恐懼是指擔心群體成員的異端邪說會危及整體的生存。不寬容是社會維持的一種自衛本能。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太年輕,因為到目前為止,人類的存在已經完全被恐怖所籠罩。他們還沒有強大到足以享受豐富多彩和包容的存在方式。

這種自衛的本能被群體活動所滋養的心态所強化。這種心理學是"排他性"心理學。"人類一直是'群體動物',隻有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屬于一個排他性的人群體時,他們的成員符合他們所繼承的信仰,偏見,偏好,恐懼,希望和理想。"(第392頁)這種幸福感往往來自以下頭銜和信仰:上帝的選民,上帝的子民,更高的階級,高貴的血統,階級衍生的人(沙文主義),種族主義,信仰等。雖然标題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如果個人被扔出圈子,那麼整天恐慌,幸福突然消失了。為了避免這種結果,它必然會加入該團體的不容忍行列。于是,悲傷的刷子開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