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宽容: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寻找人类不宽容的根源,它在哪里?

《宽容》于1925年首次出版,按时间顺序展示了一系列为宽容而战的先驱者。因为有宽容和不宽容的视角,所以不要敞开心扉,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得到了自己独特的评价,让整个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新的、不同的过去图景。事实上,它成为人类精神被奴役和解放的两极纠缠的史诗,也是人类为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而奋斗的绊脚石。

宽容: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寻找人类不宽容的根源,它在哪里?

方龙不是一个情感主义者,他没有不切实际地把宽容放进永恒的天国。相反,它冷静地指出,宽容不是与人类共生的一类。

事实上,在古代人类社会中不存在宽容与否的问题。因为那时人格被生存的压倒性共性所淹没,没有个性,没有差异,就没有差异,因而就没有了宽容的对象,这也消除了宽容的问题。"争取宽容的斗争直到人格被发现才开始"(第19页),这意味着它始于古希腊。古希臘時代之後,爭取寬容的鬥爭與基督教糾纏在一起。这本书的大部分墨水都被用来研究宗教宽容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宽容和宗教宽容只是一句话。为宽容而战,本质上是为了获得自己独特的解释圣经的权利,并容忍人们以自己的方式与上帝同行。一句话,就是为基督教的多样性而奋斗,然后为宗教的多元化而奋斗。

宽容: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寻找人类不宽容的根源,它在哪里?

再看《宽容》一书,书中充斥着令人震惊的官方不宽容所犯下的骇人听闻的暴行,几乎充斥着人类文明的所有时空领域。从阿纳克·萨戈拉的囚禁到苏格拉底的毒死;从尼禄皇帝对基督徒的大规模处决到十字军东征的血腥东征;从焚烧塞维图斯到消灭再洗礼者;从布鲁诺被宗教法庭烧死在火柱上,到犹太人被希特勒送进毒气室,...不容忍现象正在肆无忌惮地蔓延,而且似乎看不到尽头。这就不禁要问:人类到底为什么这么愚蠢、这么冷酷,却对不宽容、不悔改、一再累犯造成的悲剧视而不见?这种不宽容植根于人性吗?

在方龙看来,不宽容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恐惧、自卫本能,以及作为一群动物的自然排他性。恐惧是指担心群体成员的异端邪说会危及整体的生存。不宽容是社会维持的一种自卫本能。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太年輕,因為到目前為止,人類的存在已經完全被恐怖所笼罩。他们还没有强大到足以享受丰富多彩和包容的存在方式。

这种自卫的本能被群体活动所滋养的心态所强化。这种心理学是"排他性"心理学。"人类一直是'群体动物',只有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属于一个排他性的人群体时,他们的成员符合他们所继承的信仰,偏见,偏好,恐惧,希望和理想。"(第392页)这种幸福感往往来自以下头衔和信仰:上帝的选民,上帝的子民,更高的阶级,高贵的血统,阶级衍生的人(沙文主义),种族主义,信仰等。虽然标题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如果个人被扔出圈子,那么整天恐慌,幸福突然消失了。为了避免这种结果,它必然会加入该团体的不容忍行列。于是,悲伤的刷子开始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