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幹貨滿滿的曆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關于棗強縣的故事。

明英宗畫像
衡水市棗強縣是個曆史文化名縣,這裡在古代地處黃河下遊地域,因為土質較好又有比較好的自然灌溉條件,是以棗強境内的棗木強盛,是以也就有了棗強的稱呼。古代人曾在棗強地域煮棗煉制棗油,具體做法就是将紅棗煮熟制作糖稀。今天的棗強地域還有煮棗故城的舊址。
李景林
棗強曆史上走出了近代将領李景林、解放軍少将吳罡等人。在棗強縣境内還有因古代知縣得名的村。
話說,在明英宗正統年間,有一位蒲州(山西永濟)籍的官員叫楊琛,他最初來棗強擔任的是典史,這是近似于警察局長的職務,後來升任為近似于今天副縣長的縣丞。因為政績出色而且受到棗強群眾的愛戴,在晚年他享受縣令的俸祿。
吳罡少将
楊琛在任期間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據記載,他勤儉節約而且教百姓種植樹木、飼養牲畜,遇到因為家貧沒法讓親人下葬的家庭,楊琛還自掏腰包慷慨解囊。古代的知縣屬于流官,但是縣丞這樣的副職可以任職很長時間。一個好的知縣也需要副手的全力配合,有楊琛這樣的“副縣長”,想來每個來棗強當官的人都會得心應手。
楊琛死後沒有回到老家下葬,棗強的百姓愛戴他,最後他的遺骨留在了棗強,被葬在了今天的棗強縣西裡林莊。除了他的墓地外,在棗強縣還有因他得名的村子。
話說,當年楊琛當官時曾冒雨來到村子裡調查工作,是以曾在百姓家裡避雨。但是工作環境艱苦加上雨大,這位官員還是被雨淋了。在村裡避雨期間,他還和本村的楊氏百姓論起了宗族關系。後來,在他去世後,百姓想起了他第一次下鄉淋雨的往事。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下鄉淋雨的地方改稱為了雨淋召村。
蒲州城舊影
在明清時代移民規模擴大、人口增加的背景下,原來的雨淋召村也分出了付雨淋召、楊雨淋召和大雨淋召三個村。一度在棗強縣還有過裴雨淋召村,這些都是根據不同的建村人的姓氏和地域規模大小來定的村名。
成書于清代中晚期的《畿輔通志》書中還在“棗強縣”條目中專門記錄了楊琛的事迹,具體内容是“楊琛,蒲州人,正統年任棗強典史,公平亷謹,民愛之,保升本縣丞食知縣俸,卒于官”。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釋出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曆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号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号内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