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关于枣强县的故事。

明英宗画像
衡水市枣强县是个历史文化名县,这里在古代地处黄河下游地域,因为土质较好又有比较好的自然灌溉条件,所以枣强境内的枣木强盛,因此也就有了枣强的称呼。古代人曾在枣强地域煮枣炼制枣油,具体做法就是将红枣煮熟制作糖稀。今天的枣强地域还有煮枣故城的旧址。
李景林
枣强历史上走出了近代将领李景林、解放军少将吴罡等人。在枣强县境内还有因古代知县得名的村。
话说,在明英宗正统年间,有一位蒲州(山西永济)籍的官员叫杨琛,他最初来枣强担任的是典史,这是近似于公安局长的职务,后来升任为近似于今天副县长的县丞。因为政绩出色而且受到枣强民众的爱戴,在晚年他享受县令的俸禄。
吴罡少将
杨琛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据记载,他勤俭节约而且教百姓种植树木、饲养牲畜,遇到因为家贫没法让亲人下葬的家庭,杨琛还自掏腰包慷慨解囊。古代的知县属于流官,但是县丞这样的副职可以任职很长时间。一个好的知县也需要副手的全力配合,有杨琛这样的“副县长”,想来每个来枣强当官的人都会得心应手。
杨琛死后没有回到老家下葬,枣强的百姓爱戴他,最后他的遗骨留在了枣强,被葬在了今天的枣强县西里林庄。除了他的墓地外,在枣强县还有因他得名的村子。
话说,当年杨琛当官时曾冒雨来到村子里调查工作,因此曾在百姓家里避雨。但是工作环境艰苦加上雨大,这位官员还是被雨淋了。在村里避雨期间,他还和本村的杨氏百姓论起了宗族关系。后来,在他去世后,百姓想起了他第一次下乡淋雨的往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下乡淋雨的地方改称为了雨淋召村。
蒲州城旧影
在明清时代移民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的背景下,原来的雨淋召村也分出了付雨淋召、杨雨淋召和大雨淋召三个村。一度在枣强县还有过裴雨淋召村,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建村人的姓氏和地域规模大小来定的村名。
成书于清代中晚期的《畿辅通志》书中还在“枣强县”条目中专门记录了杨琛的事迹,具体内容是“杨琛,蒲州人,正统年任枣强典史,公平亷谨,民爱之,保升本县丞食知县俸,卒于官”。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
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本号内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抄袭,违者必究!请您文明评论,杜绝谩骂、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