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潑墨仙人圖》,是否為南宋梁楷之作品,由古至今一直争論不休,有部分學者也曾非正式質疑該圖可否為明代繪畫。具有代表性學者為戶田祯佑:他認為梁楷曾畫過風格類似的作品,而《潑墨仙人圖》則是一件傳達梁楷此類風格的摹本;古原宏伸亦稱:認為此并非梁楷真迹,而是出自業餘畫家之筆。

梁楷 出山釋迦圖
梁楷為南宋畫院畫家,主要活動在孝宗、光宗、甯宗三朝。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以佛道鬼神為最善,為人豪放不羁,據說在南宋朝廷畫院供職時,宋甯宗趙擴曾賜他金帶,他卻不肯接受,将金帶挂在樹上飄然離去。
梁楷有兩種幾乎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一種是“細筆”,取法吳道子、李公麟,師從賈師古,為密體法;一種是“減筆”法,繼承五代石恪的簡括,以寥寥數筆橫掃,對後世簡筆寫意畫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梁楷對中國美術史的最大貢獻就是創立了“減筆”人物繪畫、金錯刀畫竹、潑墨抽象畫人物。梁楷在藝術上的成就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畫院裡的“精妙之筆”,使院人“無不敬伏”的畫風;一是由畫院解放出來以後,粗放的逸筆草草的畫風,是他在藝術史上的主要成就,具有革新的藝術價值并影響深遠。梁楷以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來描繪人物和風景,特别是《潑墨仙人圖》,人物形象奇古,如墨潑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造。
潑墨仙人圖
《潑墨仙人圖》,紙本,縱48.7、橫27厘米,水墨。上有乾隆禦筆題詩:“地行不識名和姓,大似高陽一酒徒。應是瓊台仙宴罷,淋漓襟袖尚模糊。”
《潑墨仙人圖》畫面是一位不衫不履的醉态仙人。全圖勾筆極其簡略,僅表現局部些小的輪廓,而占畫面大部之衣着則用粗筆蘸墨法依褶痕橫掃,墨色淋漓滋潤,而質感極強。這種粗筆橫掃,筆簡而意到,墨色淋漓酣暢的畫法,為梁楷之前所無,而且在南宋繪畫由工趨細向簡略的潮流中也為僅有,後人稱之為“潑墨”,成為後代畫家大寫意追捧的楷模。
梁楷的潑墨,是用“蘸墨法”在粗筆中飽蓄濃、淡尚未完全混合的墨水,按順序疾速在畫上橫塗豎擦,使留下的濃、淡墨色自然滲透,似墨汁潑翻,卻又留有用筆的軌迹。嚴格地講,梁楷的潑墨,是用筆所緻,有潑墨之意,而無潑墨之舉。梁楷的“減筆畫”看似簡單,實際對作者的藝術修養要求極高,它要求畫家能敏銳地捕捉住客觀對象的本質恃征,以精練到不能再少的筆墨,充分表達出對象的神态氣質,這中間也就傾注了畫家的情感。
此畫的成就,在于梁楷創造性的發展了自唐宋以來水墨國畫的寫意畫技法。元代的顔輝、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黃慎等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啟發。
乾隆禦題詩
對于《潑墨仙人圖》而言,要确定《潑墨仙人圖》的成畫年代和作者,在缺乏周邊資料的情形之下,繪畫的時代背景、筆墨分析可起到一定的輔證作用。
1.禅宗要義為梁楷繪畫心法
梁楷生性狂放,嗜酒自樂,以“梁瘋子”自喻,但他又深通禅理,其作品的題材也多表現佛道、鬼神、古代的高人逸士。
2.時代背景
梁楷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标榜文人寫意、提倡遊戲翰墨、推崇逸品标準的時代。在這股藝術思潮的推動下,梁楷放棄了精工細膩的畫風,崇尚主觀感情抒發的寫意畫風,進而創作出減筆、潑墨的大寫意人物畫風。
3.梁楷潑墨畫法開禅宗畫先河
《潑墨仙人圖》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簡練手法,用蘸墨大筆,寥寥幾筆,如墨潑紙,信筆而成,描繪出一個醉醺醺的神仙形象來。此畫極為生動,堪稱神定氣足,達到了水墨畫的極緻。
4.文獻中有關梁楷和《潑墨仙人圖》的記載
梁楷 八高僧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描述梁楷的“減筆”畫道:“院人見其精妙之筆,無不敬伏,但傳于世者皆草草,謂之減筆。”有關梁楷繪畫生涯在《珊瑚網》和《圖繪寶鑒》中都有記載。《潑墨仙人圖》亦經乾隆、嘉慶兩朝内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有著錄。據《木雁齋書畫鑒定筆記》載籍:“此幅在《名畫琳琅》冊内第二幅。……今楷畫日本所存為多,中國舊不重此,故僅傳此幅也。”
原文作者:張厚明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7年4月刊《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賞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減)
此三彩非彼三彩——北京龍泉務窯遼三彩陶瓷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衆号&微網誌&頭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