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晉竹林七賢之向秀:嵇康能有他這樣的朋友,死而無憾

作者:曆史之一

小時候的向秀就寫得一手好文章,在他們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學霸。當時有一位知名學士山濤得知後,便前去拜訪。兩人一見如故,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雖然向秀要比山濤小二十多歲,但向秀才華出衆,讓山濤很是喜歡。後來山濤就介紹嵇康和阮籍等人與向秀相識,也就成為了七賢之一。

在這七人當中,向秀的名望算不上很高,史書對他的記載也相對貧瘠。但這絲毫沒有埋沒這位才華橫溢思想獨到的人物。

西晉竹林七賢之向秀:嵇康能有他這樣的朋友,死而無憾

向秀喜歡讀書習文,對莊子的學識情有獨鐘,還為莊子一書撰寫注書,隻可惜還沒有寫完他就駕鶴西去。

後來一個叫郭象的人偶然得到向秀沒有完成的莊子書注,将其完成。因沒有向秀的原稿流傳于世,後人多把這本注書認為是郭象所做。

也有人認為這是郭象盜取了向秀的勞動成果,以至于在後來的幾百年間人們對這本莊子書注的作者,産生許多争議。

西晉竹林七賢之向秀:嵇康能有他這樣的朋友,死而無憾

當初向秀注寫莊子一書時,嵇康還對他提出建議說,莊子本來就是經典之作,對它進行注釋難免或多或少造成曲解,不注為好。

可向秀認為既然是經典,就應該讓更多的人通過注解更加深入學習,才能發揮莊子思想的最大作用。

雖然在當時為莊子做注書的已經有多人,且流傳于世的也有很多。但在向秀看來都不是很滿意,隻是在修詞上略有改動,沒能深厚表達其意。是以他還是默默去研讀撰寫。

西晉竹林七賢之向秀:嵇康能有他這樣的朋友,死而無憾

當向秀把注解的初稿拿給嵇康看時,其内容不僅精妙簡潔,而且将莊子的精髓拿捏到位。這讓嵇康對向秀更是刮目相看。

向秀和嵇康兩人的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就是愛打造鐵具。是以這二人在七賢中的關系也最要好。

他雖然博學多才,但對走上仕途卻一點興趣沒有,從來不想着要做官。

好友嵇康因得罪重臣鐘會遭到殺害後,向秀本想歸隐山林。可朝廷卻逼迫他入京為官,恐有殺身之禍不得已他隻好順從。

西晉竹林七賢之向秀:嵇康能有他這樣的朋友,死而無憾

為表達對好友嵇康的緬懷之情,他聞笛寫下了一代名作《思舊賦》,後來向秀聞笛的典故成為了人們思念好友故去的一種情感寄托。

西晉初期法度嚴明,尤其對文字的管理比較苛刻。向秀雖然對嵇康的死深感不公平,也隻能在賦中暗示抒發怨恨。

嵇康的離去對他有很大的觸動,可以說對其之後的思想都有着深遠影響。憂愁過後的他,反倒對莊子的思想精髓有了新的認識,對人生也更加的釋然。

西晉竹林七賢之向秀:嵇康能有他這樣的朋友,死而無憾

向秀為官之後,雖在其位但不謀其事。讓朝中的官員們都認為他消極對待,一直也沒有得到重用。

其實這跟他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不謀而合,嵇康事件讓他對朝廷也逐漸失去信心,再加上入朝為官本就不是自己的意願,無為也變得理所應當。

追求自由個性的向秀,将儒學與道學融為一體,反複參透所中奧妙。對後世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有着深遠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