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藝電影《巴黎野玫瑰》時,聽到下面這段台詞,忽然感覺心被抽空了一下:
“我遇到過很多人,有人讓我發燒,我以為那是愛情,結果燒壞了所有。有人讓我發冷,從此消失在生命裡。有人讓我溫暖,但僅僅是溫暖而已。隻有你,讓我的體溫上升了0.2度。”
在醫學上,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7℃,當遇見愛情時,身體會自然的分泌出一種奇妙的物質——苯乙胺醇。
它會刺激大腦和中樞神經,使人心情愉悅,心跳加速,體溫會上升0.2℃。
其實,愛情的溫度,和身體一樣,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生病。
37.2℃是愛情最美好的溫度,既不燙手,也不心寒,放在手心剛剛好。
沒有人能頓頓喝甜飲,大多數時候喝白開水才是舒服的。
對我來說,37.2℃的愛情就是最舒服的陪伴,既不委屈自己,也不委屈别人。
我的大學室友兼上鋪,和她男朋友在一起已經6年了。
我常常感慨他們就是命中注定的一對,他們也是我所有認識的情侶中關系最穩定也最健康的一對。
周末,我去他們那找室友。室友在客廳擺弄着花瓶,試着把她最近在花藝課上學的東西學以緻用,她男朋友則在書房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我們在客廳說說笑笑了一會就準備出去逛街。臨走時,她男朋友從書房出來,笑意盈盈地誇贊她花插得好看,最後不忘囑咐一句,早點回來。
趕在晚飯的時間,我們推開室友家門,飯菜的香味兒撲面而來,桌子上擺着已經做好的四菜一湯,簡單卻溫馨。
還在廚房忙碌的大廚招呼我們先吃,他要把炖着的紅燒肉盛起來。
飯桌上,我們聊八卦,也聊最近的打算,我發現他們在說自己接下來的安排時,會詢問對方的意見,但都會默契的不要求對方必須參與。
當然,記得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可不是這樣的。
每天都要黏在一起,在我面前一口一個我家親愛的。那時候室友是五月天的狂熱粉,她男朋友陪她一起跨省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
室友雖然知道男朋友對五月天無感,但每次還是會要求一起。
相應的,她會放棄周末和我們一起遊玩的時間,去陪男朋友在星巴克看一下午動漫,雖然她也不知道那虛拟的人物故事有什麼精彩。
那時他們的戀愛模式就是黏在一起,這也讓我們産生了一種兩個人加起來更開心的錯覺。
這種狀态直到大四那年的情人節,晚上11點多室友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宿舍,原來他們光是等吃飯就排了2小時的隊。
而室友為了給男朋友準備禮物,省吃儉用買的機械鍵盤,因為物流原因,也沒能在這天晚上之前到達。
本來充滿期待的儀式感,反而落得不歡而散。
可能是折騰怕了,他們好像達成了某種協定,越來越少以甜膩的姿态出現在我的面前。
當我有所發現的時候,立刻找室友問她,是不是兩人感情出現了問題。
我記得當時室友說了這樣一句話:
越是親密的人,越難以在“共享一段時光”這件事上共赢。
最長久的關系應該是彼此舒服的。
我想,現在的他們已經達到了彼此舒服的狀态。
他們好像存在着天然般的默契,互相照顧又互不影響。看似極端,其實換個角度,反而契合的天衣無縫。
我看過很多在公衆場合情難自禁的情侶,看過互相譴責對方不夠關心自己的情侶,看過電影院裡一個人神情專注,一個人昏昏欲睡......
我看到很多女生一談起戀愛,就容易陷入誤區。
喜歡計算彼此在戀愛中都做了哪些事情,誰付出了多少。當然,剛開始被愛情沖昏頭腦是有可能的,但長久的關系,一定是舒服的。
看《春嬌救志明》的時候,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特别深刻。
張志明對餘春嬌說:兩個人維持一段好的關系不容易,不要因為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而破壞它。
讓人愉悅的戀愛關系,往往都是彼此願意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去參與到對方的生活裡,同時也能适度的體諒對方不強迫他去刻意的迎合自己。
兩個人在一起并不是因為有了合适的黏度是以在一起舒适。
而是因為有了在一起舒适,是以會有還想在一起的黏度。
如果有一天,我有了想要共度一生的人,那麼我們的戀愛關系一定是:
在大好的周末,兩個人互相靠着肩膀,他打他的遊戲,我追我的劇,多麼舒服。
想着都覺得開心,像冬天在自己的被窩裡一樣。
一段最舒服的關系大概就是
彼此之間有心照不宣的留白與空間
也有無須多言的尊重與了解
時光溫柔,還需你懂,
生活可愛,也需你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