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文化節目,隻服總台。
文 | 黎河
“你是?”九十多歲的伏生坐在案前,緩緩擡頭望向突然闖入的陌生人。
“晚生,來自兩千多年後的讀書人。”撒貝甯作為當代讀書人,穿越回兩千多年前的山東,畢恭畢敬地站在伏生面前:“先生,特來請教《書》(特指《尚書》)好在哪裡。”撒貝甯和其他弟子跪坐地上,洗耳恭聽這跨越時空的講述。
大年初一(2月12日)晚,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開播,豆瓣開分也直達9.4分。除了首期《尚書》,還包括《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經典名篇也将以多元沉浸式方式躍然熒屏。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從何而來、去往何處的追問,也将擁有更生動的答案。不少網友直接表示,“撒撒和大紅老師穿越千年的對話看得人起雞皮疙瘩”“看得老淚縱橫,希望這樣的節目能多一些!”“從古至今,融入我們骨血裡的東西,很容易就會被喚醒”……
戲劇+影視+文化訪談,
“模式創新”更需内外兼修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敦煌石窟藏經洞中的部分經卷被運到北京,當時幾名學者驚呼,“所見之典籍,寫本和抄本皆有千年曆史。”“快看!竟有上古典籍《尚書》”“這是我見到的《尚書》文獻中最早的傳世文本,彌足珍貴”“我國人當把此國寶守好、護好”……情景化的演繹之後,鏡頭一轉節奏也變緩,身着中山裝的當代讀書人撒貝甯把國寶《尚書》的故事接着娓娓道來。
《典籍裡的中國》增加了叙事視角的多元設定,通過多人組成的共同體,站在不同的立場,持有不同的觀點,為同一本典籍從不同的角度發聲。尤其當“當代讀書人”穿梭在卷帙浩繁中與“古代護書人”之間頻頻對話,我們才能在曆史中找到時代的印記。“回到典籍也就是回到了文化的原點,回到曆史的原點。”在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袁新文看來,回到原點之後再訴說流變、傳承和影響會更有意義。
《典籍裡的中國》開創性地利用“戲劇+影視+文化訪談”形式,通過不同叙事主體的相容混搭,把一行行生澀的文字變成沖突十足、懸念疊起的舞台故事,将主題表達與價值觀呈現隐喻在曆史文化深度的展現中,以實作觀衆的情感共鳴與情緒共振。撒貝甯在排練完後說道,“真正和倪大紅老師對上戲的那一刻,突然忘了那是倪大紅老師,所有的細節都讓我感覺到,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而對于電視機前的觀衆而言,這種由細節鋪寫出的故事也更讓人動容。《典籍裡的中國》藝術總監、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談到創作緣起:“中國人講我們做文化傳承,就是我們在積累傳承我們文化的同時,更在傳播文化。尤其是電視節目,能夠讓更多的老百姓看到中國文化的回潮。”
叙事空間作為一種情境元素,其多樣化的建構,能夠使節目更直覺、更有感染力。文化類節目大多是在室内錄制,但這檔節目完全沒被限制住,反而開拓出全新的沉浸式四度空間。一号舞台主要是“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大場面,二号舞台主要是伏生的書房,三号台也分為兩層,由上層“大禹治水”的空間和下層伏生幼年讀書的地方共同構成;更關鍵的是,三個舞台中間有甬道連通,也成為表演區域的一部分。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也認為這種空間有了更多意義,“曆史空間和現場空間的自由交錯,包括觀演關系的有機轉換,讓戲劇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有了新的發展和解讀,在熒屏上營造了一場感人至深、内涵豐富、深刻、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課堂。”
既有聲光電交織的宏大場面,又有特寫演繹的細膩情境,舞美設計、氛圍營造、觀衆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都承擔着空間叙事的功能。社交媒體上的網友都感歎“太震撼了”,“整個節目從構思到故事講述,從演員到舞台,太牛了!入股不虧!”
“我名伏勝,自幼讀《書》。”當年逾九旬的伏生開啟了自己的講述,鏡頭從特寫轉變成全景,甬道另一頭的幼時書房突然亮起一束光,孩童一邊嬉鬧,一邊用稚嫩的聲音念着,“克明俊德 以親九族 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童年伏勝正和同硯一起聆聽老師的教誨,在另一個空間的老年伏生和來自兩千多年後的撒貝甯正出神地望着這一切,一種複雜的情感交織上湧。
從童年伏勝誦讀《禹貢》到老年伏生感歎“大禹的好不止這些”,再到撒貝甯說“我們也從國小習大禹治水的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典籍裡的中國》通過這種空間叙事的創新,讓文化本身的傳承有了更直覺的視聽體驗。
沒有現成的故事,
“立意更新”如何攻堅克難?
孔子删述六經的故事廣為人知,上古典籍《尚書》從三千篇變成精選的百篇。
“為何而選?”“何為精髓?”孔子的弟子圍坐,向他抛出了這些問題。孔子拿出竹簡回答道:“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當弟子們反複誦讀着這幾句話,聲量漸增,站在旁邊的當代讀書人撒貝甯也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喊了起來。一問一答間,看似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堂課程,卻殊不知也問出了現代我們的一些心聲,解答了困擾我們許久的一些疑惑。
《典籍裡的中國》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典籍為着眼點,關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難以物化的文化基因。第一集選擇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通過多種發掘多重演繹分享與典籍相關的人生感悟,社會哲思,潤物無聲地将中華傳統文化的各種深刻内涵傳播開來,節目立意充溢巧思。微網誌上有網友也表示,“故事選取、編劇、演員和舞台都太棒了,适合看不進去書的我……看這個一下就看到了淩晨一點多。”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現在是一個新的覺醒時代,更要從曆史和典籍中尋找真正的文化自覺,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文化自信,是以再怎麼強調這檔節目的意義和價值都不過分,“如何用現代化的轉型和創新性的發展讓它(典籍)能夠走入千家萬戶,如何讓一個很私密性的閱讀行為變為社會公衆行為”都變得非常重要。
節目融合了宏觀層面的“雅”和微觀層面的“信”,一方面力求呈現出典籍中的厚度與詩意,不管是敦煌洞窟的震撼,還是黃河之水的豪邁,都在節目中展現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遠;另一方面在細節上力求準确,如服飾、用具等是否符合年代與人物身份等,戲劇演繹中演員的服裝、發型和道具等細節,《典籍裡的中國》都有完備的學術團隊支援,力求與人物的年代及身份相符,讓曆史以最真實的面貌出現。有觀衆評論道,“伏生手捧竹簡讀書,眼神略顯渾濁,頗為吃力,捧簡的手也不時抖動,這些細節拿捏得非常精妙,讓我迅速地代入到2000多年前,曆經磨難護經的伏生所處的時代。”
在三位專家的文化訪談中我們也知道,民本思想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尚書》之中,并且在中國各個朝代不斷傳承發展。從最開始《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 本固邦甯”,到春秋戰國時代《孟子》中的“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再到唐朝魏征和唐太宗論政提到“君舟也 人水也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直到今天的民本思想依然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我們也在這樣的文化對談中找到了答案。就連與典籍打交道超過六年的網友感慨,“幾千年的文明,也就是這麼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前人如果真能知後世之事,那得多有意思啊。”
有網友表示,“看了《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終于明白,除了地理因素,使得中華文明不中斷的一大原因,還有先賢們的用心護書、傳書、講書。孔子删述六經,伏生傳講《尚書》,晁錯受命往學,安國推而廣之,後人封之于窟,乃使弦歌不辍,文脈不絕。”
能夠看到,《典籍裡的中國》超越文本,從中國人思想、政治和社會的源流出發,将厚重的文化題材轉化成現實審美需求,在探尋古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哲學的同時,追問中國人何以走到今天。“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正如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院長、教授高曉虹談到,“在一部典籍、一個人、一個主要故事、一條線的構架體系裡,用故事化、戲劇化的方式來識讀經典,引導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讀懂經典,可以說這個節目是緻敬2021、緻敬新春佳節的一部佳作。”
文化不再曲高和寡,
從典籍中發掘“類型創新”密碼
讀書,尤其是讀古文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在典讀會上,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倪大紅說文解字《尚書》中的《禹貢》,并且讀一句,其他演員和現場嘉賓也跟着誦一句,“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在氣勢恢宏的反複誦讀中,千年前的動态場景不自覺地浮現在眼前。“讓演員從史書典籍中了解故事,我覺着對演員很有幫助。”
在袁新文看來,這檔節目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用典籍堅定文化自信;二是用典籍破譯文化密碼。”經過連續幾年的發展,文化類節目早已成為人們娛樂生活的一部分,但要讓文化本身真正在日常中釋放出自己的穿透力,依然任重而道遠。《典籍裡的中國》為文化類節目拓展價值次元、打造原創、挖掘本土資源提供了思考和借鑒意義,同時,也将曆史元素有機融入綜藝節目的創作中提供了思路。
當伏生穿越到現代,被正在博物館中參觀的國小生們誤以為是扮演伏生的“演員”,他老淚縱橫。一位小朋友問道,“那您會背《禹貢》嗎?”,伏生長歎一聲,“會啊”,跪在地上反複又堅定地念着,“禹敷土 随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鏡頭再往外拉,三位文化訪談的專家和主持人王嘉甯也飽含熱淚。如果空間的表達再多一點,也一定能看到螢幕前的我們也已經紅了眼眶。正是這種多種的創作,着意将觀衆的體驗極緻化;而兼顧觀衆的内心情感認同的節目,成為了曆史社會的獨特表達。正如有網友評論的那樣,“今天看到《典籍裡的中國》,感受到了浪漫、堅韌、傳承和生生不息。”
文化節目根據不同觀衆的收視審美感受,結合貼近實際生活的科技成果,進行垂直化創作,将晦澀難懂的典籍語言轉化為喜聞樂見的電視語言。《典籍裡的中國》具有更為特别的涵義,在人們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的新時代,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應提升。
在“文化強國”的号召下,文化類節目因其大衆影響力而備受關注。這檔節目雖然是在文化類節目的架構下創新,但其作用卻比想象中更巨大,因為中華文明傳統典籍也同時是全人類的财富,在未來有更多“走出去”,與其他不同文化交流、融合、共通的可能。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所說,“《典籍裡的中國》是要講整個中華文明,從它的文明起源一直到現在的傳承,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題目,它的價值、内涵、深度,不僅僅是講好中國故事,更是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