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在北京某醫院,毛主席唯一幸存的兒子毛岸青,因病醫治無效病逝,終年84歲。
在毛岸青的追悼會上,許多國家上司人、無數群眾自發前來送行,而他的至親們更是哭成了淚人。
兒子毛新宇手捧父親遺像,悲痛欲絕,妻子邵華的眼淚都未曾斷過,兩個妹妹李敏和李讷更是難掩悲傷的情緒...
雖然和哥哥毛岸英相比,毛岸青的一生似乎略顯平凡,但其實他的84年歲月,也是波瀾壯闊的,平凡中透着偉大。
1:童年喪母,流浪五年
毛岸青是毛主席和結發之妻楊開慧的次子,于1923年生于長沙。雖然在他之前,家裡已經有了毛岸英,但對于次子的到來,毛主席和楊開慧依然是激動且興奮的。
隻不過,因為當時正值革命的關鍵時期,毛主席到處奔波,一年中很少有時間在家,是以幼年時的毛岸青和父親相聚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的。
好在有母親楊開慧和哥哥毛岸英的陪伴,毛岸青的童年才不至于太孤獨。然而,這樣的幸福也沒有持續幾年。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敵人殺害,這也意味着年僅7歲的毛岸青就此失去了疼愛自己的母親,從此後和哥哥、弟弟相依為命。
但這也隻是他坎坷人生的開始。母親被害後,為了躲避敵人的抓捕,在外婆和舅母的護送下,毛岸青三兄弟被送到了上海。
然而,在上海的五年裡,毛岸青的生活依然是艱難的。這期間最小的弟弟毛岸龍不幸失蹤,他和哥哥毛岸英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流浪時間。
為了活下去,哥哥帶着他幹各種苦力,可即便如此他們依然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有時候哥倆一天才勉強能吃上一頓飯。
吃不飽、穿不暖的他們,還經常受到欺負,奈何年紀太小,哪怕受了天大的委屈,也隻能忍氣吞聲,那時他們經常蹲在馬路上,想念去世的母親和不知在何方的父親。
除了生活艱難外,在流浪期間,毛岸青因為寫下了“打倒帝國主義”幾個字,而遭到了上海警員的毒打,緻使他頭部受傷,這也給毛岸青的身體留下了終身的病痛和隐患。
1936年,在上海流浪五年之久的毛岸青和哥哥終于被地下黨找到。此時,兄弟二人臉色蠟黃,骨瘦淋漓,誰見了都會忍不住落淚。
随後,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兄弟二人遠赴蘇聯留學,終于過上了相對安穩的生活。但在那個年代,蘇聯也不是絕對太平的,因為戰亂蘇聯食物匮乏,正在長身體的毛岸青和哥哥,再次面臨吃不飽的日子。
當時,賀子珍也來到了蘇聯,賀媽媽對他們兄弟視如己出,總是在周末的時候,盡可能地給他們改善一下夥食,對他們的飲食起居也充滿了關心之情。
賀子珍的到來,讓毛岸青和哥哥感受到了久違的“母愛”,那是他們在蘇聯難得的一段快樂時光。
2:留學蘇聯,參加戰争
1941年,在毛岸青和哥哥到蘇聯後的第五年,蘇聯衛國戰争爆發。18歲的毛岸青和哥哥主動請纓,為戰争做出貢獻。
當時,哥哥毛岸英去了前線,毛岸青則積極地參加挖戰壕,運送傷兵等支援前線的活動,雖然每天都很辛苦,甚至累到虛脫,可毛岸青從沒有退縮過。
1947年,在闊别十一年之久後,毛岸青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并順利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此以後他不僅僅是毛主席的兒子,更是一位甘願為祖國和人民付出辛勞的黨員。
當時,毛岸青聽從父親的安排,留在了東北。為了工作友善他選擇隐姓埋名,積極參加土改試點工作。
工作中的毛岸青,積極努力,從不搞特殊化,堅持和農民一起做工。這一切都是因為,他一直牢記父親在信中給與自己的教誨,努力成為一名對祖國有用的人。
在東北,毛岸青一待就是兩年。1949年,他回到了北京,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此時父子已經十多年未見,這樣的久别重逢場景,讓人淚目。
随後,毛岸青就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他利用自己精通俄語的優勢,翻譯了大量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
盡管毛岸青所從事的工作,不夠驚天動地,但每一個崗位都有他獨特的價值。
毛岸青翻譯出版的書籍,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财富,這背後他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通宵達旦工作都是常有的事。
幼年喪母,童年流浪,少年時在蘇聯經曆了戰亂之苦,毛岸青的前半生過得十分艱辛。
原以為建國後,他的日子會平穩一些,但一個噩耗的降臨,卻讓他的情緒崩潰,甚至導緻頭痛病發作,那就是二哥毛岸青的犧牲。
3:哥哥犧牲,頭痛複發
對于毛岸青而言,哥哥毛岸英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在他幼年、少年時代,因為母親病逝、父親為革命奔波,哥哥成為唯一陪伴他的親人。
而哥哥毛岸英又是一個感情細膩、心懷大愛的人,對弟弟呵護有加,甚至新婚之夜為了哄弟弟開心,還甘願陪他下棋。
血脈相連,手足情深,擁有這樣的哥哥,是毛岸青一生最幸運的事。然而,在1951年的抗美援朝中,毛岸英為國捐軀,當父親将這個噩耗告訴毛岸青的時候,一向堅強的瞬間淚崩,
哪怕是“悲痛欲絕”幾個字,也不足以形容他的心情。
毛岸青對着父親悲痛地說:“爸爸,我要哥哥,我要哥哥。”可父親回應他的隻有淚水和安慰,那一刻毛岸青知道,哥哥真的永遠回不來了。
這樣的打擊,猶如一顆炸彈,直接導緻毛岸英頭部的病痛複發,飽受病痛折磨的他,每天都活得痛苦又煎熬。
為了讓毛岸青得到更好的治療,父親決定将他送到蘇聯去治病。這一走又是幾年的時間,雖然毛岸青的頭疼病有所緩解,卻無法根除,而他也越發地思念祖國和親人。
于是,毛岸青給父親寫信,表達了自己想回國的想法。很快,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毛岸青回到了祖國并來到大連南山飯店療養。
回國後不久,毛岸青就迎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他遇到了攜手一生的伴侶,她就是劉思齊同母異父的妹妹邵華。
4:遇到伴侶,攜手一生
當時,毛岸青已經年過三十,身為父親毛主席一直牽挂着兒子的婚事,希望他能遇到一位情投意合的夫妻。
隻可惜,毛岸青對他人所介紹的對象都毫無感覺,一直到邵華的出現,毛岸青才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不一樣。
雖然他們之間有着十幾歲的年齡差,但絲毫不影響他們之間的相戀。1960年的勞動節,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
因為工作原因,毛主席沒有到場見證兒子的婚禮,但他卻精心地為一對新人準備了禮物,并祝福他們相親相愛,百年好合。
毛岸青的生活,因為有了邵華的加入而變得豐富多彩。身為妻子的邵華,對丈夫疼愛有加,她會陪丈夫去公園散步,親自給他拍照,陪他下棋....
除此外,在生活上,邵華也将毛岸青照顧得無微不至,每次毛岸青出門,邵華都會提前準備好他所需要的物品等等。
盡管毛岸青的頭疼病依然在,但邵華的出現還是緩解了他失去哥哥的痛苦,也讓他的人生不再乏味和孤獨。
當然,身為丈夫毛岸青對妻子邵華的愛也是非常濃厚的。
婚後的二人,無論走到哪裡機會都是形形影不離,而且毛岸青還會貼心地給妻子皮外套,這裡圍巾,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正是愛一個最好的展現。
婚後第十年,他們還迎來了兒子毛新宇,從此一家三口過着簡單且溫馨的生活。
對于毛新宇,毛岸青一直都是慈父,他舍不得打罵兒子,哪怕兒子犯錯誤,他也會用溫和的語調去引導和教育他。
偶爾,妻子對兒子過于嚴厲,毛岸青還很心疼,或者自己童年缺失父愛,是以他想将全部的愛給兒子。
不過雖然很疼愛兒子,但毛岸青對兒子絕對不嬌慣,會引導他如何做人,尤其是告訴他不要因為自己是毛家人,就搞什麼特殊,低調、謙遜是毛家的家風。
在毛主席去世後,毛岸青更是教育毛新宇,要繼承你爺爺的遺志,終身為人民服務。其實毛岸青自己也是如此做的。
5:兢兢業業,不求回報
毛岸青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從事翻譯工作,他才思靈活,俄語水準較高,在工作崗位上深得同僚們的尊重。
可毛主席曾告訴毛岸青,不要驕傲自滿,要永遠保持謙卑的心态。毛岸青牢記父親的教誨,盡管出版了多本著作,卻從不張揚,一直埋頭苦幹。
對自己的文譯稿,毛岸青要求很高,每一句都是字斟句酌,一再修改,力求做到完美。他的工作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身邊人,大家都對他欽佩有加。
同時,雖然是毛主席的兒子,但毛岸青為人忠厚,平易近人,和每一位同僚都保持着友好的關系,建立了感情。
毛岸青的才華不僅僅局限在翻譯領域,哪怕後來退出翻譯崗位,他依然在發揮自己的才能。他曾埋頭創作了理論電視片、電視劇,還書寫了大量的散文,為大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
盡管成就斐然,但毛岸青工作卻從不求回報,用妻子邵華的話來講,他總是“做得多,要求的少”,猶如一根蠟燭,為了照亮别人,甘願燃燒自己。
到了晚年時,毛岸青和妻子經常一起做公益事業,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光和力量,同時他也積極宣傳革命思想,重走革命老區,盡可能低将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相較于家族裡的其他人,毛岸青似乎有些“平凡”,他沒有像母親和姑姑、叔叔那樣為革命獻身,他也沒有像哥哥那樣,投身戰場,壯烈犧牲,很長一段時間時間内,大衆甚至對他是陌生的。
但這也是毛岸青的選擇,他沒有到處宣傳自己的出身,沒有因自己是毛主席的兒子而覺得高高在上,更沒有行使過什麼特權。
他的一生,都是在“默默”中度過的,他默默地經營自己的家庭,默默地工作,隻求奉獻,不求回報。
他一生不求功名利祿,隻求對得起父親的教誨,無愧于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最終他也做到了!!!
——本文完結,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