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史文脈之源—尚書

大年初一晚上的《典集裡看中國》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尚書》!

說來慚愧,也算是個知識分子吧,但是對國史文脈之源—尚書,幾乎一無所知。看過這檔節目,才由衷地體會到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不是空穴來風啊!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和曆史傳承。

尚書由孔老夫子整理編撰而成,将口口相傳的華夏上古史—夏、商、周朝的曆史和堯、舜、禹等聖帝的豐功偉績用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了,代代相傳,為曆代君王所沿襲。即使是戰國時期,九州大地分為幾十個國家,但是尚書均為各國君王所頂禮膜拜,成為了當時學校的教材、君主治國理政的借鑒。但是秦一統天下後,在焚書坑儒時,尚書也遭到大劫。儒生們所持有的尚書往往與儒生們的性命一樣在劫難逃。偌大個秦帝國,尚書隻剩下了兩套。一套存于阿房宮的史館内,項羽攻陷鹹陽後,放火燒阿房宮時毀于熊熊烈火之中了。另一套為當時身為秦朝博士的伏勝所珍藏,為了保護華夏民族的國史文脈,伏勝一家子駕車東去,把尚書帶回山東老家珍藏,途中為了保護尚書,伏勝的兒子喪命于劫匪刀下;為了保護尚書,伏勝的妻子即使就要被凍死,也不肯用尚書竹簡生火取暖。曆經磨難,伏勝總算是回到山東老家,但是那裡依然是兵荒馬亂。伏勝無奈之下,隻能将尚書竹簡藏于泥牆之中,繼續奔波流浪。直至二十年後漢朝建立,天下太平,伏勝才回到家鄉,從泥牆裡取出尚書。但是因為時間太久了,竹簡腐朽蟲蛀,隻剩下了28集。已經是九十歲的伏勝開始廣招學生,講尚書了。時值漢景帝耳聞此事,宣伏勝去長安講書,無奈伏勝已經年邁,無法經曆此長途跋涉,漢景帝就派晁錯帶人前去山東聽伏勝講書。至此,華夏上古史才不至于斷檔,五千年文明史得以傳承下來,先輩的智慧和品德得以流傳下來,影響後人。是以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巴比倫這三大古國的文明已經斷檔,隻有華夏文明,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成為了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尚書的存在,使得原來以為是虛無缥缈的上古史得以清晰展現在後人面前,夏商周并非傳說,堯舜禹是史上實實在在存在的聖帝。中國這個國号第一次見諸于尚書中。九州乃大禹治水時勘界劃分的,九州中的好些地名現在依然在用: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涼州、荊州、雍州。其中徐州、揚州、荊州三個地名依然在用,三十年前山東還有青州這個地名,而豫和冀作為河南和河北的簡稱,更是流傳了幾千年。尚書記載:禹敷土,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聊聊數字,把禹的豐功偉績給記載下來,幾千年來曆朝曆代的先賢們,不僅保住了大禹劃定的九州大地,而且還把那個時期的九州大地給大大的擴張了。

倪大紅老師扮演的伏生,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這個國史文脈的保護者和傳承者的豐功偉績。尤其是最後,時空穿梭,伏生來到了現在的圖書館,看見現在的孩子們朗朗誦讀:禹敷土,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時,心情應該是何等的欣慰吧!華夏上古砥砺前行的曆史,上古先賢們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就這樣薪火相傳于後人們了,也必将相傳于千秋萬代!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不是虛幻的!

堯舜禹聖帝的豐功偉績澤被華夏子民千秋萬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