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南韓和北韓的遊客,都會慕名前往揚州,參觀崔緻遠紀念館。揚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彙點,與南韓、北韓的文化交往源遠流長。尤其在隋唐時期,揚州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級港口城市,人文繁盛,吸引大批的新羅使節、留學生和商人競相趨往,新羅文化聖人崔緻遠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可以這麼說,崔緻遠如果不到揚州高骈府上做幕僚,後來就不會有“新羅文化聖人”、“東國文學之祖”、"百世之師"的巨大聲譽。

崔緻遠
崔緻遠出身新羅一般貴族家庭,少年聰慧有膽識,是以,其父對他寄予了光大整個家族的重大使命。
公元868年,年僅12歲的崔緻遠牢記着父親“十年不第,非吾子”的告誡,隻身西渡到大唐留學,幸運地進入國子監學習。
因為,唐朝國子監的國際影響力相當于現在的美國哈佛大學。
唐朝國子監可容納3000多學生,留學生人數衆多,尤以新羅、日本留學生居多,這些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先進文化,希望改變命運。并且,外國留學生的經費主要由大唐出資,即便是自費前來的學子,亦可獲得資助。
崔緻遠屬于自費留學,但他是新羅留學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公元874年,18歲的崔緻遠考中了進士,消息傳到新羅,他的家族無比振奮。要知道,當年考中進士的隻有30多人,崔緻遠是唯一的外國人,何況他才18歲。唐人有句俗語: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50歲能考中進士,已經算年輕了,可見科舉非常難考。而崔緻遠作為一個外國人,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實在是讓人驚歎。
崔緻遠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在等待吏部遴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寫下許多詩歌。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就是崔緻遠在大唐寫下的詩句。去年疫情期間,我國援韓醫用物資上印有這兩句話,曾引發南韓媒體的大批點贊。
兩年後他出任溧水縣尉,一個年輕的外國人在中國做官,這在古代是很少見的,也說明唐朝的包容開放。公元880年,崔緻遠任職期滿後,本打算回到都城長安再求一官職,偏偏黃巢起義爆發,長安陷落。他身陷困境,但不甘心仕途就這樣中斷了。
崔緻遠抱着一絲希望來到相對安全又人文繁盛的揚州。揚州是他非常向往的城市,這裡聚集着無數文人墨客,是他擴充人脈、結交達官雅士的最佳去處。經友人顧芸的介紹,他以書信自薦的方式入幕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高骈門下,為他撰寫公文。
崔緻遠萬萬沒想到,文人名士荟萃的揚州不僅讓他開了眼界,也讓他大放異彩、光宗耀祖。
高骈是唐朝名将,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其詩有豪縱之氣,無纖弱之詞,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他廣納賢才,優禮文士,門下文人墨客衆多。崔緻遠的出衆才華,很快得到高骈的賞識和器重,兩人締結了親密的私人情誼。
881年5月,高骈起兵讨伐黃巢,崔志遠代高骈拟就《檄黃巢書》,号召天下圍剿叛軍,全文正氣凜然、文采飛揚、氣魄恢宏。摘錄前後兩段,供大家欣賞:
廣明二年七月八日,諸道都統檢校太尉高某,告黃巢夫守正修常,曰道臨危制變,曰權智者成之于順時,愚者敗之于逆理。然則雖百年系命,生死難期,而萬事主心,是非可辨。今我以王師,則有征無戰;軍政,則先惠後誅。将期克複上京,固且敷陳大信,敬承嘉谕,用戢奸謀。且汝素是遐氓,驟為勍敵,偶因乘勢,辄敢亂常。遂乃包藏禍心,竊弄神器,侵淩城阙,穢黩宮闱。既當罪極滔天,必見敗深塗地。
但以好生惡殺。上帝深仁,屈法申恩,大朝令典。讨官賊者不懷私忿,谕迷途者固在直言。飛吾折簡之詞,解爾倒懸之急。汝其無成膠柱,早學見機,善自為謀,過而能改。若願分茅裂土,開國承家,免身首之橫分,得功名之卓立,無取信于面友,可傳榮于耳孫。此非兒女子所知,實乃大丈夫之事。早順相報,無用見疑。我命戴皇天,信資白水,必須言發響應,不可恩多怨深。或若狂走所牽,酣眠未寐,猶将拒轍,固欲守株,則乃批熊拉豹之師一麾,滅烏合鸱張之衆。四散分飛,身為齊斧之膏,骨作戎車之粉,妻兒被戮,宗族見誅。想當燃腹之時,必恐噬臍不及。爾須酌量進退,分别否藏。與其叛而滅亡,曷若順而榮貴。但所望者,必能緻之。勉尋壯士之規,立期豹變;無執愚夫之慮,坐守狐疑。某告。
崔志遠抓住機會,充分展示了他的學識和才華,以《檄黃巢書》一舉成名,被天下傳誦。經高骈的緻力舉薦,崔緻遠先後擔任侍禦府内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驿巡官等重要職務,并榮獲“賜绯魚袋”勳位。“賜绯魚袋”是朝廷特别褒獎三品以下的官員,可以像高官一樣把朝服改成紫色并配帶金魚袋,這是大唐獎給外國留學生的最高榮譽。
從此,崔緻遠在揚州更加如魚得水,他的文學創作也達到巅峰。流傳後世的詩文集《桂苑筆耕集》是北韓半島最古老的漢文典籍之一,其中有300多篇文章和60首詩是他在揚州所寫,描寫揚州的山水形勝、人文景觀與盛世繁華,反映出揚州與北韓半島的交通及文化交流情況,對研究晚唐時期淮南以及揚州的形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崔緻遠在揚州度過了人生最輝煌的4年。884年深秋,崔緻遠的弟弟帶着家書從新羅來到揚州,準備迎接崔緻遠回國。高骈得知後很不舍,特意向朝廷上奏,請求授予崔緻遠三品高官的榮譽職銜,這也是當時外國人在中國所能得到的最高官銜。大唐皇帝不僅準奏,還授予他"國信使"的身份。
就這樣,崔緻遠12歲來到大唐,28歲從揚州榮歸新羅,他向新羅王遞交了唐朝皇帝的國信,将漢文化傳播到新羅,新羅王朝授予他要職。
崔緻遠死後被追谥文昌侯,入祀先聖廟庭。由于他在文學上有極高成就,他被北韓和南韓後世尊奉為“東國文學之祖”、"百世之師"。
毋庸置疑,揚州是崔緻遠的文學故鄉,是他思想、學術和才藝迸發燦爛光華的地方。
崔緻遠紀念館
在揚州蜀岡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建有一座崔緻遠紀念館。這是中國首個外國名人紀念館,每年有大批南韓友人到崔緻遠紀念館祭祖,傳承崔緻遠“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