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透陣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的一首《不第後賦菊》以詠菊之表象來彰顯自己的雄心壯志,整首詩充滿了氣勢和力量。黃巢一生參加了好幾次科舉考試,無一例外名落孫山,除了這首詩流傳至今,每年端午的一個習俗,也是因他而起。

《史記》中記載端午節是因紀念詩人屈原而形成,時間定在五月初五,是因為如《風土記》所言:“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而上文中提到的習俗就是插艾草,雖然如今城市中已經少見,但在農村仍然被家家戶戶沿用,人們多以辟邪、驅蚊蟲等原因來解釋這個習俗,卻不知道插艾草的習慣與黃巢有關。
唐朝末年時,朝廷腐敗,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公元873年,十二歲的唐僖宗登基,适逢天災人禍頻發,百姓民不聊生。幹符一年(公元874年),天下大旱,農民顆粒無收,幾乎陷入絕境。次年,為考功名屢戰屢敗的黃巢,深感自己的仕途無望,無法通過當官獻策來救國于危亂之中,于是揭竿而起,率領農民與朝廷對峙。
黃巢本身并不是出生在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家世代以販鹽為生,雖商賈之家地位不高,但也不愁吃穿,起碼相當于我們如今的小康家庭。黃巢因家境不錯,小時候就有條件讀書,常常被曆代文人墨客的雄壯襟懷所感染,勵志要讀書報國,救濟天下。
當時百姓對朝廷積怨已久,又鬧上了罕見的大饑荒,黃巢動用自己的家财,開倉濟糧,許多險些要餓死的百姓被他救下,從此歸順于他。黃巢所到之處,都獲得民心,很快他的農民軍隊壯大到幾萬人。幹符四年(公元877年),黃巢率軍占領郓州和沂州,引起朝廷恐慌。
朝廷多次派兵與黃巢交戰,卻沒能将其剿滅。次年,王仙芝戰死,黃巢被推為“沖天大将軍”,在農民中聲望日益增高。朝廷逐漸發現,黃巢的軍隊之是以難以攻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得到了民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補充進來,于是在民間放話:“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一時間人心惶惶。
端午那天,黃巢帶兵攻城,卻發現城池空無一人。身邊的便衣随從前去打探,看見一個婦人帶着兩個孩子倉皇而逃,他心下覺得奇怪,上前問她為何将大兒子背着,反讓年幼的小兒子自己跟在後面走。婦人告訴他,大兒子是嫂嫂的遺孤,她曾答應嫂嫂會照料他,如今黃巢殺人如麻,百姓隻能逃命,若情況危急無法保全兩個孩子她就隻能盡力将嫂嫂的兒子帶走。
随從聽完,感動于她的忠義,告訴她回家後在家門口挂上艾草,黃巢就不能将她怎樣。婦人将信将疑,回家後藏好兩個孩子,還是挂上了艾草。另一邊,随從也将百姓棄城而逃的真相告訴了黃巢。
後來,黃巢在征戰中果然不傷及門口挂上艾草的人家,婦人與黃巢的故事很快傳播開來,人人效仿都争相挂上艾草。恰巧那天是端午節,後人就以艾草保平安的寓意将這個習俗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