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逃荒路上,母亲抱着长子却拖着幼儿赶路,一谋士见状:定有蹊跷!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透阵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一首《不第后赋菊》以咏菊之表象来彰显自己的雄心壮志,整首诗充满了气势和力量。黄巢一生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无一例外名落孙山,除了这首诗流传至今,每年端午的一个习俗,也是因他而起。

逃荒路上,母亲抱着长子却拖着幼儿赶路,一谋士见状:定有蹊跷!

《史记》中记载端午节是因纪念诗人屈原而形成,时间定在五月初五,是因为如《风土记》所言:“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而上文中提到的习俗就是插艾草,虽然如今城市中已经少见,但在农村仍然被家家户户沿用,人们多以辟邪、驱蚊虫等原因来解释这个习俗,却不知道插艾草的习惯与黄巢有关。

唐朝末年时,朝廷腐败,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公元873年,十二岁的唐僖宗登基,适逢天灾人祸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干符一年(公元874年),天下大旱,农民颗粒无收,几乎陷入绝境。次年,为考功名屡战屡败的黄巢,深感自己的仕途无望,无法通过当官献策来救国于危乱之中,于是揭竿而起,率领农民与朝廷对峙。

逃荒路上,母亲抱着长子却拖着幼儿赶路,一谋士见状:定有蹊跷!

黄巢本身并不是出生在穷苦的农民家庭,他家世代以贩盐为生,虽商贾之家地位不高,但也不愁吃穿,起码相当于我们如今的小康家庭。黄巢因家境不错,小时候就有条件读书,常常被历代文人墨客的雄壮襟怀所感染,励志要读书报国,救济天下。

当时百姓对朝廷积怨已久,又闹上了罕见的大饥荒,黄巢动用自己的家财,开仓济粮,许多险些要饿死的百姓被他救下,从此归顺于他。黄巢所到之处,都获得民心,很快他的农民军队壮大到几万人。干符四年(公元877年),黄巢率军占领郓州和沂州,引起朝廷恐慌。

逃荒路上,母亲抱着长子却拖着幼儿赶路,一谋士见状:定有蹊跷!

朝廷多次派兵与黄巢交战,却没能将其剿灭。次年,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为“冲天大将军”,在农民中声望日益增高。朝廷逐渐发现,黄巢的军队之所以难以攻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得到了民心,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补充进来,于是在民间放话:“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一时间人心惶惶。

端午那天,黄巢带兵攻城,却发现城池空无一人。身边的便衣随从前去打探,看见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仓皇而逃,他心下觉得奇怪,上前问她为何将大儿子背着,反让年幼的小儿子自己跟在后面走。妇人告诉他,大儿子是嫂嫂的遗孤,她曾答应嫂嫂会照料他,如今黄巢杀人如麻,百姓只能逃命,若情况危急无法保全两个孩子她就只能尽力将嫂嫂的儿子带走。

逃荒路上,母亲抱着长子却拖着幼儿赶路,一谋士见状:定有蹊跷!

随从听完,感动于她的忠义,告诉她回家后在家门口挂上艾草,黄巢就不能将她怎样。妇人将信将疑,回家后藏好两个孩子,还是挂上了艾草。另一边,随从也将百姓弃城而逃的真相告诉了黄巢。

逃荒路上,母亲抱着长子却拖着幼儿赶路,一谋士见状:定有蹊跷!

后来,黄巢在征战中果然不伤及门口挂上艾草的人家,妇人与黄巢的故事很快传播开来,人人效仿都争相挂上艾草。恰巧那天是端午节,后人就以艾草保平安的寓意将这个习俗保留了下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