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做大事的人,要有大格局,而樹立大格局必須要有大胸懷。
那麼,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具有大胸懷呢?很簡單,悟透《左傳》中這句箴言,學做有胸懷的人。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曰:“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其中,不以一眚掩大德,是說不能因為一個人有個别的錯誤或過失就抹殺他過往的功績,也就是說對犯有過失的人要客觀公正地對待。
《禮記·聘義》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玉上的疵點掩蓋不了美玉的光彩,同樣美玉的光彩也令人無法忽視玉上的瑕疵。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優點多于缺點。
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才有各種各樣的過失、缺點和毛病都是正常的,關鍵是不能因為他們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就對其全盤否定,抹殺其功績和優點。
不可因其犯過一些錯誤就一棍子打死,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其錯誤和缺點,分析其大小、性質、原因、利弊、得失等,加以引導,及時改正。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隻要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益,對工作有用,值得提拔重用。
例如:最近某城市因為要進行大的更新改造,就要對城市進行大面積的拆遷。這明顯是一項有“風險”的工程,用人不當,就會引起了與群眾們的激烈沖突,甚至會出現流血傷亡事件。是以上級上司決定換一個适合負責此項大“風險”工程的人。
這時候,經人推薦,出現了兩個候選人:一個是劉某,為人溫和圓滑,沒有什麼脾氣,處理事情一般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而另外一個人選是張某,為人剛硬耿直,脾氣比較火爆,還與人有過節,但幹事大刀闊斧的,比較有魄力。
可以說兩者各有優勢和弱點,作為上司,到底該選擇哪一位委以重任呢?經過權衡利弊,上司最終選擇了張某。
結果皆大歡喜,他一走馬上任,拖了幾年的工程就立馬開工,按照時間節點逐漸推進,難點各個擊破,順順利利地完成了拆遷工程。
由此可見,上司用人要包容其缺點,重視其品德和辦實事的能力。
“不以一眚掩大德”,也意味着對于别人的缺點或過失,要厘清主次,不可因小失大,因為别人的一些無意識的過錯而糾纏不休,大打出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留下這麼一則轶事典故——絕纓之宴。
話說在一次平定叛亂之後,楚莊王設宴犒勞群臣,寵姬嫔妃也一一列席。
慶功會一直延續到黃昏,眼見光線昏暗,楚莊王命人點亮了蠟燭,繼續夜宴,還派出自己最寵愛的許姬和麥姬輪流向群臣敬酒。
突然一陣風吹滅蠟燭,混亂中有人抓拽許姬的衣袖。許姬就勢扯掉了那人的帽纓在手中。
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大王,剛剛有人抓拽我的衣服,我扯下來了他的帽纓,趕快點亮蠟燭,我們好抓他問罪。”
楚莊王并沒有聽從許姬的意見,反而在黑暗中先指令群臣都把帽纓摘掉,然後再點亮蠟燭,群臣們繼續喝酒,盡興而歸。
過了三年,晉國與楚國發生戰争,有一名楚國的将軍拼命殺敵,打敗了晉國的軍隊。事後,楚莊王一問,才得知那位将軍就是之前在宴會上趁亂非禮許姬的人。他之是以英勇作戰,就是為了報答楚莊王當年的不追究之恩。
絕纓之宴告訴我們:正是因為楚莊王寬以待人、心胸開闊,才最終能赢得人心。
用人才要“不以一眚掩大德”,愛惜人才,愛其優點,也要愛其缺點,改過自新就會越來越成為獨當一面,能成大事的人才,畢竟“千軍易得,一将難求。”
比如,職場中,一個員工平常表現都很優秀,但某次因為失誤把某個項目做砸了,但他及時發現了錯誤,并努力去糾正了,這時候,作為其頂頭上司,就不能因為他做錯了一件事情,就否定他,認為他的工作能力差,不勝任這項工作。
同理,生活中,一個學生平常學習成績都不錯,但期末考試發揮失常,老師和家長就不能因為這個偶然因素,就批評他,全盤否認他這一學期的表現。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要慎重對待他人的過失,給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給人機會既成全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寬以待人的美名。
總之,“以一眚掩大德”這句箴言,告誡人們:棄人之短,用人之長,凡事就事論事,對犯過錯的人,進行必要的懲罰,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要學會多包容,多寬恕,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