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1935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讓中央蘇區主席張國焘喪失了革命信心,他帶領紅四方面軍和部分紅一軍團南下,在卓木碉另立中央。1937年組織對張國焘的反黨行為進行了批評教育,仍然予以重任,1938年張國焘卻趁着與國民黨一起祭拜黃帝陵的時機背叛黨組織,投靠國民黨。

當時張國焘支開了身邊所有人,唯獨要求新來的警衛員跟着他一起到國民黨隊伍中效力。然而這個新來的警衛員革命意志堅定,不僅沒有同張國焘同流合污,還千裡步行到延安向周恩來進行彙報,得到了毛主席的贊揚。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湖北軍區副司令張海。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張國焘和毛主席在延安

張海1915年出生于四川南部縣三清鄉,像大多數革命前輩一樣,張海也是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在那個落後又戰亂的年代帶着兩個孩子艱難度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海通過給地主放牛、砍柴幫助母親減輕負擔,受盡了生活的磨難。

1933年,18歲的張海遇到紅軍“擴紅”的隊伍,抓住了改變人生命運的契機。張海放牛時曾經在窗沿下聽過私塾先生講課,略懂得一些文化。聽到紅軍招兵時宣傳的革命道理,張海被打動了。

張海家中窮得揭不開鍋,紅軍為窮苦百姓做主的行為讓他認為這支軍隊和欺壓百姓、搶奪糧食的國軍不一樣。母親同意了他去參軍的請求後,張海便和自己的表兄富林一起加入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不過張海沒有和表兄分到同一支部隊裡,這次分别後,兩人後來也沒有再見過面。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張海

張海年輕力壯,對革命充滿希望和信心。因為在部隊裡勇于争先,張海很快就被提拔為副排長。當時的紅軍隊伍中大都是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讀過書的張海算是隊伍中少數文化水準較高的人。上司把“擴紅”的任務交給他,張海就成為隊中的宣傳隊長。

每到一個地方,張海就把自己熟記于心的紅軍宣傳方案傳達給當地的百姓,學習了很多古文的張海能夠把宣傳理論解析地淺顯易懂,令許多沒上過學的農民也能輕易明白,進而走上革命參軍之路。

張海一邊宣傳一邊踐行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宗旨,每到一處就和紅軍将當地大土豪大地主家中囤積的糧食分給貧苦的農民,得到了百姓們的擁護和愛戴。報名參軍人數也随之暴漲,僅張海一個人記載的報名人數就超過了兩個團,還得到了“擴紅英雄”稱号。

作為紅軍精銳先鋒部隊81團的戰士,張海曾經參加過反“六路圍攻”戰役和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也和紅軍一起爬雪山、過草地,極為艱難地完成了二萬五千裡的長征旅途。

戰鬥中的張海總是勇敢沖在最前面,他和開國大将“徐老虎”一樣,總把“子彈打不到勇猛的人”挂在嘴邊。然而一次反“圍剿”戰鬥中張海卻被敵人的炮彈炸到,迸濺的彈片直接進入他的頭顱,張海腦門上的血流了滿臉,腦漿都順着腦後冒了出來。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戰場上的場面

張海的戰友圍在他身邊喊着他的名字,張海能夠模糊聽到一點聲音,但他做不出任何回應。由于戰鬥減員太多,紅軍傷亡慘重,指戰員指令部隊進行轉移。而張海的戰友們卻認為此刻需要先把張海送到後方的野戰醫院進行搶救。

指戰員原本以為張海的傷勢過重,已經救不回來,下令隊伍立即轉移。張海的戰友們卻不肯認輸,他們和指戰員據理力争,不肯放棄尚有一口氣存在的戰友,最終違抗指戰員的指令,堅持把張海送到了醫院。

張海醒來已經是幾天後的事情,醫院的醫護人員告知了他一個驚天噩耗。當時送他來醫院的戰友們剛走出醫院不遠就被敵人的炮彈擊中,無一幸存。戰友們的犧牲讓張海愧疚又心痛,他當即發誓要沿着戰友們未完成的事業繼續走下去,隻有取得革命戰争勝利才能對得起他們獻出的年輕生命。

長征途中,張海帶着一支小隊綴在大部隊的身後,如果有敵軍前來追擊騷擾,張海就帶着戰士們埋伏在路上進行伏擊戰。無論馬匪還是國軍的騎兵,從來沒有在張海手中讨到過便宜。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長征途中的戰鬥

而長征路上的條件實在太過艱苦,軍中嚴重缺糧,戰士們連草根皮帶都吃了個幹幹淨淨。經常有戰士掉隊,凍死餓死的人也不在少數。張海在隊伍中活躍氣氛,給紅軍戰士們加油鼓氣,督促掉隊的人追上大部隊的腳步,為紅軍力量的儲存有很大貢獻。

行軍休息途中,平易近人的朱德經常會給身邊的紅軍戰士們講故事或者唱歌。張海能完美複制朱老總帶着四川口音的歌謠,他回到自己的隊伍中唱給戰士們聽,為消極苦悶的行軍旅途增添了很多樂趣。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結束,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陝北順利會師,張海也成為這一偉大場面的直接見證人。1936年,入黨積極分子張海通過組織的審查,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他以黨員的身份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僅愛黨護黨,積極響應黨的各項号召,在軍中也很努力學習,文化水準與日俱增。

1937年,思想先進、又有一定文化水準的張海被上司選中到延安保衛上司,經過邊區政府保衛局的教育訓練後,張海被配置設定到了當時擔任豫皖蘇區的上司人張國焘的身邊做貼身警衛員。

當時的張國焘剛剛經曆過另立“中央”、欺壓毛主席和周恩來等事件,被黨組織采取“團結-批判-團結”的方式進行糾正。毛主席和其他中央上司人輪番對他進行勸解,奈何張國焘的思想拐進了死胡同,他對權力的渴望和野心早已蓋過了他為人民服務的初衷,對于組織的耐心教育暗藏不滿,内心謀劃别的出路。

1938年4月,國共兩黨在二次合作基礎上共同祭拜黃帝陵,宣示炎黃子孫統一戰線共同抗日的決心。張國焘作為中共代表和國民黨代表蔣鼎文密切接觸,一度脫離中共代表團獨自前往國民黨的住處。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蔣鼎文

祭完黃帝陵後,張國焘聲稱自己要到西安和八路軍黨代表林伯渠商議要事,把自己的随行人員和警衛班全都支回延安,借口輕裝簡行,隻留下到他身邊不久的張海。

去往西安途中,張國焘和蔣鼎文一路同行,兩人密切地進行會面和交談,蔣鼎文對張國焘的态度十分熱情。張海初到中央工作,不了解上司們和國民黨的關系是否如此親密,隻覺得張國焘比平時話多,并未察覺其他異常。

抵達西安後,張國焘沒有住進組織安排的住所,而是自己找了一家招待所。晚上張國焘以張海沒有持槍證為由讓他把槍放在箱子裡,偷偷拿走了張海的槍。張海第二天詢問張國焘時,在他遮遮掩掩的态度中意識到問題。張海馬上前往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向林伯渠彙報情況,引起了林伯渠的重視。

随後林伯渠和張國焘、張海一起乘火車抵達武漢辦事處,周恩來和博古等人與張國焘深入交談的要求被拒絕後,他們退而求其次,勸張國焘回延安休息或學習一段時間。張國焘油鹽不進,在周恩來等人的擔憂中私自離開了葉劍英的住所,搬進了一家小旅館。

武漢地下黨組織經過一上午的尋訪才找到張國焘的蹤迹,向他傳達了中央的意見,并留下兩名同志“照看”他。然而張國焘離開黨組織的心意已決,趁人不備直接跑到了國民黨下屬的一個機關機關。

叛黨潛逃後,張國焘還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要求他的警衛員張海親自給他送行李,實際上就是要張海和他一起投奔國民黨。周恩來詢問張海的意見,張海對自己的上司叛黨一事十分生氣,他向周恩來嚴肅聲明“他不革命,我還要革命呢”。張海堅決不肯與張國焘同流合污、劃清界限的行為得到了毛主席的贊賞和表揚。

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因不肯随張逃跑受主席稱贊,後成軍區副司令

毛主席和周恩來

同張國焘在長征路上的鬥争被毛主席視為革命生涯中最黑暗的人生路程,而始作俑者張國焘叛黨後連個警衛員都帶不走,可見“失道寡助”,像張國焘這樣一心争名奪利的人最終會被人民和曆史所抛棄。

張國焘叛黨後,張海成為八路軍隊伍中的指戰員,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多次抗日戰争,慢慢成為軍中的幹部。解放戰争時期,張海已經升任東北松江軍區司令部的參謀職位。1946年解放軍和國民黨在四平展開四次争奪戰,張海因為戰績突出,受到了吉黑軍區上司的表彰。

在軍中多年,張海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文化。新中國成立後,他被調到中南軍政大學長沙分校工作,後來輾轉在各個軍校和軍區,最後從湖北軍區副司令、顧問的職位上離休。因為戰時多次立功,張海還獲得了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