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夏起源-神之謀士 呂尚

在古代名著《封神榜》中有一人,名叫姜尚,字子牙,師從原始天尊,封神榜執掌者。80歲高齡出山輔助周文王擊敗帝辛,建立周朝。平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典故就是從他的故事中得來,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等典故深入民間,尋常百姓幾乎都知道他的故事,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有供奉太公廟的習俗。雖然說姜子牙這個人物是神話小說《封神榜》中的一個角色,但是曆史上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中的他也确實輔助了周文王建立周朝,隻是沒有那麼玄幻而已.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别号飛熊。商朝末年人。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韬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信,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是以叫作呂尚。

華夏起源-神之謀士 呂尚

呂尚曾經窮困,年老時,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獵之前,占蔔一卦,卦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西伯于是出獵,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與太公談論後西伯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是以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是以稱呂尚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有人說,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纣做事。商纣無道,太公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有人說,呂尚乃一處士,隐居海濱。周西伯被囚禁在羑裡時,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聞呂尚之名而召請他。呂尚也認為“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西伯,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纣王,以贖取西伯。西伯是以得以被釋,傳回周國。雖然呂尚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緻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之師。

華夏起源-神之謀士 呂尚

周西伯昌從羑裡脫身歸國後,暗中和太公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是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政策。周西伯為正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争訟後,被世人稱道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東征商纣察看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呂尚左手拄持黃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衆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纣了。”武王說:“還不行。”班師而還,與太公同寫了《太誓》

又過二年,商纣殺死王子比幹,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蔔一卦,龜兆顯示不吉利,風雨突至。群臣恐懼,隻有太公強勸武王進軍,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師,進伐商纣。商纣軍隊徹底崩潰。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殺。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惡商纣之事。散發商纣積聚在鹿台的錢币,發放商纣屯積在钜橋的糧食,用以赈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幹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上述諸事多半是采用師尚父的謀議。此時武王已平定商纣,成為天下之王,就把齊國營丘封賞給師尚父。師尚父東去自己的封國,邊行邊住,速度很慢。客舍中的人說他:“我聽說時機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睡得這樣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國就任的吧。”太公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遇萊侯帶兵來攻,想與太公争奪營丘。營丘毗鄰萊國。萊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是以和太公争奪國土。太公死時一百餘歲,其子丁公呂伋繼位。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是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薮。姜子牙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全知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衆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作滅殷興周的任務,是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複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即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纣,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成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建立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