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作者:林屋公子

民間有句俗話:“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這個姜太公,就是西周開國功臣、太師呂尚。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裡,姜子牙又是溝通神魔和曆史的中樞人物。《封神演義》本身是“世代累積型”小說的代表之作,其成書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姜子牙作為武王伐纣的輔佐,在文學作品裡卻也喧賓奪主,成為登壇封神的主角。那麼,姜子牙在曆史上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物,又是如何變化成小說裡的神仙形象呢?

一、戰國秦漢時呂尚記載的混亂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姜子牙并非是一個正确的稱呼。誠然,他是姓姜,但是周代姓和氏是不同的,簡而言之,姓是代表血緣出身,是不變的;氏是代表社會集團,是變化的。男子一般稱氏不稱姓。對于姜子牙來說,他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是以呂尚、呂牙才是正确的稱呼。之後封于齊,那麼齊也是他的氏,是以又稱齊太公。關于“姜子牙”“姜尚”“姜太公”等稱呼,均來自漢代姓氏合流以後,如東漢王符《潛夫論》就說“文、武師姜尚”。

是以,我們為了稱呼準确,還是以齊太公呂尚稱之。

我們再将鏡頭調轉到兩千年前的《史記》,《史記》有一篇《齊太公世家》,講的就是呂尚和後世齊君的合傳。然而,就算是列為正史的《史記》,對于八百年前的呂尚叙述仍然多有故事情節。對于呂尚與周的合作伊始,太史公自己都記錄了三種說法,一種是大家最熟悉的,太公垂釣渭水,與周文王相會;一種是說呂尚曾侍奉纣王,因為纣王無道而投奔文王;另一種又說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後,散宜生、闳夭等人找到太公求助。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姜子牙劇照

這三種說法裡渭水釣文王的說法最普遍,在《呂氏春秋》《韓非子》《戰國策》《新序》都有記載;主動投奔的說法則最早,《孟子·離婁下》裡說呂尚本為避纣隐居東海,後來聽說文王尚賢而去主動投奔;除此之外,《楚辭·離騷》《天問》及漢人王逸注則提供第四種說法,說的是呂尚原來在市場宰牛,因操刀吆喝引起文王的注意,呂尚對文王說自己能“下屠屠牛,上屠屠國”,由此被文王所征用。

對于呂尚入周的年齡,同樣也是衆說紛纭。《齊太公世家》隻說呂尚年老,而另外一些文獻卻指出了呂尚的具體年齡。根據漢代《說苑》,呂尚遇到文王是七十歲;在《孔叢子》裡太公遇文王是八十歲;而根據戰國《荀子》,呂尚當年又是七十二歲。

呂尚在遇文王之前,經曆也是豐富多彩。除了《齊太公世家》提供的窮困說和事纣說外,《戰國策》更是說他“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什麼意思呢?原來他曾經在齊國被悍婦趕出門,在商都朝歌做屠戶也生意不好,投奔子良氏又被炒鱿魚,最後到棘津賣身都沒人要。但《孟子·離婁上》又稱他是“天下之大老”,那麼呂尚在遇文王之前就是天下極有聲望的長者了。

以上紛紛擾擾的異辭,表示在戰國西漢時代,呂尚的故事就已經很雜亂了。《封神演義》的姜子牙我們當然知道是神化了的曆史人物,然而諸子百家和《史記》裡沖突的呂尚,又如何能視為信史呢?我們還要繼續抽絲剝繭,尋找一個真實的齊太公。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姜子牙釣魚台

二、呂尚本為呂氏權貴

關于呂尚最早也是最可信的史料,在《詩經·大雅·大明》裡: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這段詩說的是牧野之戰,周軍戰車華麗壯觀、戰馬健壯雄駿,而師尚父像一隻雄鷹一樣,輔佐着周武王征伐商朝,到第二天黎明就取得了勝利。

師尚父就是呂尚,父是對他的尊稱,師是他的官職太師,并非是後世說的文王武王的老師。“師(師)”字從代表土丘的“”,引申為駐紮土丘的軍隊。《說文解字》說“二千五百人為師”,直到今天“師”仍然是軍事編制。軍事長官一方面又有軍隊教導職責,是以後世才有了老師的意思。西周金文不少稱“師”的人,他們都是軍事長官,呂尚是太師,則是最高的軍事長官,并非後世正一品文臣“太師”,這是呂尚形象被誤會的開始。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牧野之戰油畫

上古三代的軍事活動,其實比較少用奇謀妙計,更多是兩軍堂堂正正對決,春秋中期的宋襄公仍然堅持“君子之戰”。盡管《齊太公世家》說“師尚父謀居多”,但同樣《史記·周本紀》卻記載了周武王命師尚父和伯夫向商人“緻師”,“緻師”即單挑,呂尚以太師之尊,居然下場單挑。可見當時對武力非常崇尚,而且呂尚武力值似乎不低,是以才會被詩人贊頌“時維鷹揚”,同時也讓我們思考:這樣一位在前線親身殺敵的統帥,可能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嗎?

顯然不是。

古本《竹書紀年》給出了一條線索:“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周康王是周武王的孫子,那麼長者呂尚居然還是四朝元老!可見,呂尚在武王伐纣時應該還年輕。另一處線索是,周武王的王後邑姜,據晉人皇甫谧、杜預等說就是呂尚的女兒。還有一處是《左傳》說呂伋輔佐周康王,呂伋是呂尚的兒子,齊國第二任君主。還有呂尚封齊時也與東夷萊侯作戰。這些記載當然也不能說一定是史實,但證明呂尚在入周時不會太年老還是沒問題的。

既然呂尚的年齡成了問題,那麼他到底是怎麼與周文王相遇的呢?這就要說呂尚的出身了。

根據上文所述,除了《孟子》說呂尚是“天下之大佬”,其他史料中的呂尚一個比一個慘。我們很難相信,作為一介平民在商周之際會取得高官厚祿。當時還是典型的氏族社會,氏族既是社會集團,又是政治集團。從社會集團角度說,呂尚不可能脫離“呂”這個氏族獨立生活,因為當時還沒有進入鐵器時代,個體家庭是不能依靠耕種生存的,至于宰牛販賣更是不可能了,當時根本沒有個體商業存在,更多來自氏族之間的交換和貢賦。

從政治集團角度說,族長一方面是本氏族的首領,另一方面又作為本族代表和其他族發生關系。呂尚能當上周朝太師,除了來源于本人的能力超群外,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呂氏集團中的子弟,甚至很可能就是族長。隻有自己本身身份地位顯赫,才有資本擔任周王朝的最高軍事長官。戰國諸子都希望自己能受國君重用,這才推銷一些平民擢升的傳說,比如不少史料記載舜、伊尹、傅說、管仲、孫叔敖這些人出身寒微,其實在血緣氏族社會都是不現實的。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呂尚畫像

三、牧野之戰英勇殺敵的太師尚父

呂氏集團本身也是西方大族。甲骨文裡經常見到一個和商朝敵對的“羌方”,不少“羌人”還被商人抓去做人牲。這個羌方位于西方,是商人對西方民族統稱。 “姜”字即來源于“羌”,姜姓即來源于“羌”之名,三國名将姜維所在的天水姜氏就是當地大族。到周代姜姓有諸侯齊國、申國、呂國、許國,以及未開化的申戎、姜戎。《國語·周語下》說帝堯封伯夷“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把姜姓和呂氏的曆史追溯到帝堯時期。

周本來是個默默無聞的部族,至今不能确定周人起源。但到太王亶父自邠遷岐之後,周人的實力卻突飛猛進。文王就是太王的孫子。是以就有曆史學者如徐中舒先生推測:“公亶父由邠地遷于周原,世與姜族通婚,周人從此接受其母家的高等農業,才發展成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農業國家”。太王的正妻太姜正是姜姓女子,周人還說始祖後稷的母親叫姜嫄,那麼姬姜通婚可能還更早,兩族世代通婚,有點類似遼朝的耶律氏和蕭氏的關系。

這就還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呂尚的籍貫。按照《齊太公世家》等諸多史料說法,呂尚居住在東海之濱,就是今天的山東人。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說呂尚故居在汲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衛輝,這可能是傳說中呂尚流寓之所,并非出生地。但是據上文分析,呂尚出身西方姜族,那麼籍貫更應當在今天的陝西省,最多到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帶。史料說呂尚住在齊地,當是受呂尚封于齊國的影響,戰國秦漢時期山東關于他的傳說最多。

現在我們來還原當時的情況,姬姓和姜姓數代聯姻,到周文王時期,姜姓集團中最傑出的就是呂氏族長呂尚,是以呂尚以呂國國君身份同時擔任周朝太師。他的太師身份一方面來源于他的才智,另一方面來源于他所在呂族的實力。在牧野之戰中,呂尚一車當先,像蒼鷹一樣翺翔在戰場中。他的形象更偏向壯年武士,而不是老年謀臣。他的勇猛為牧野之戰勝利起到關鍵作用。當然,呂尚能夠擔任太師,絕對不止是一介武夫,後世對于他的謀略當有原型。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春秋齊國地圖

周文王從羑裡回周後,與呂尚計劃消滅商朝。根據《說苑》記載,呂尚一方面建議文王修德行施仁政,以此讓天下歸心;另一方面建議文王攻打不聽話的諸侯,比如密須氏不服周即被首先消滅。正是呂尚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形成“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文王去世後,呂尚繼續輔佐女婿武王。

《論衡》記載,武王伐纣之前武王曾占蔔,結果卻是大兇,正在躊躇之際,呂尚認為“枯骨死草,何知吉兇”,堅持要求發兵;之後周軍從孟津渡河又遇到九頭怪蒼兕,士兵受到恐吓,而呂尚不為所動,依然申明進軍。呂尚能夠審時度勢,正如《六韬·軍勢》所說“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呂尚還可能從事了策反工作,《孫子》說“周之興也,呂牙在殷”,《荀子》說“呂尚招麾殷民懷”,牧野之戰中商軍一觸即潰,或許也與呂尚的活動有關。

四、曆史上的呂尚走向神話中的姜子牙

《史記》說商朝滅亡後武王大封諸侯,此說不确。當時周人僅是攻占了殷商腹地,而且還不能直接統治,是以武王封給了商纣的兒子武庚與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治理。武王伐纣後三年去世,此時周王朝的核心是太師呂尚、太傅周公旦、太保召公奭三人,分别代表了外戚姜姓、文王之族、舊周族三大勢力。周公是武王弟,因血緣最近而攝政。之後武庚聯合三監、東夷叛亂,于是周公東征,将呂尚封于齊、周公封于魯、召公封于燕。

當時的分封和後世頗有不同,後世往往是皇帝統一全國才分封。而周初分封則更多是建立一個軍事據點,《齊太公世家》說呂尚封齊後即與東夷萊侯作戰。呂尚所封的齊國是蒲姑故地,也遇到了當地土著的不合作,《韓非子》說呂尚殺狂矞、華士以威懾。之後呂尚因地制宜,采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懷柔政策,僅用三個月穩定了局勢;而隔壁的周公之子魯侯伯禽卻“變其俗,革其禮”,以緻三年才穩定局勢。周公知道後也感慨道“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呂尚說治齊之道是“尊賢尚功”,而周公說治魯之道是“尊尊親親”。呂尚是以說魯國會國力削弱,而周公反唇相譏說齊國會被外姓篡奪。這些話未必都是史實,但春秋時期齊魯兩國風俗确實有較大差異,或許正來源于呂尚與周公尚武與尚文的不同風格。此外,呂尚還采用“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的經濟方針,在農業之外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日後齊桓公能成為春秋首霸,與呂尚的開國政策無不相關。

陣前殺敵的勇士呂尚,如何變成執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封神演義》書影

為什麼治理魯國的是伯禽不是周公?因為周公、召公盡管封魯、燕,但本人卻依然在宗周輔佐,封國由長子實際治理。是以,呂尚實際上是被姬姓集團排出了政治樞紐。之後周公又被召公取代,是以後來召公以天子之命冊封呂尚為東方諸侯之長,所謂“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不過,呂尚去世後依然葬回西方,《禮記》說“太公封于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呂思勉先生認為這也是呂尚來自西方的證據。

因為齊魯之地一直是周朝的文化中心,戰國時期齊國更是興辦稷下學宮。是以齊國的呂尚、管仲、晏嬰這些曆史人物,也被賦予較多的傳奇色彩,實際上也是學者為了推銷自己的學說。《齊太公世家》就說呂尚提出不少奇謀妙計,被後世兵權謀家和兵陰謀家奉為祖師。《漢書·藝文志》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今已無存;今存的《太公六韬》是《隋書·經籍志》收錄的,可能是六朝僞作;即使不是僞作,也應該隻是戰國秦漢的托古之作。

到唐代,呂尚被列入國家祀典,唐肅宗封呂尚為武成王(非黃飛虎),和文宣王孔子并立為文武二聖。之後宋真宗又加封為昭烈武成王,宋神宗時期更是把《六韬》列入《武經七書》,成為武學必修書目。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話》,即是《封神演義》的前身,但其内容較為平實,神魔色彩較少。明人吸收玄帝收魔故事并進一步改造,才有了《封神演義》,姜子牙地是以成為溝通神話世界與曆史世界的橋梁。

參考文獻:

顧颉剛:《太公望年壽》

李亦輝:《封神演義考論》

楊筠如:《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

楊寬:《西周史》

戰化軍:《齊國人物志》

周書燦:《也論姜太公的身世、裡籍與年壽問題———兼論古史研究的模糊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