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作者:林屋公子

民间有句俗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姜太公,就是西周开国功臣、太师吕尚。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又是沟通神魔和历史的中枢人物。《封神演义》本身是“世代累积型”小说的代表之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姜子牙作为武王伐纣的辅佐,在文学作品里却也喧宾夺主,成为登坛封神的主角。那么,姜子牙在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物,又是如何变化成小说里的神仙形象呢?

一、战国秦汉时吕尚记载的混乱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姜子牙并非是一个正确的称呼。诚然,他是姓姜,但是周代姓和氏是不同的,简而言之,姓是代表血缘出身,是不变的;氏是代表社会集团,是变化的。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对于姜子牙来说,他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所以吕尚、吕牙才是正确的称呼。之后封于齐,那么齐也是他的氏,所以又称齐太公。关于“姜子牙”“姜尚”“姜太公”等称呼,均来自汉代姓氏合流以后,如东汉王符《潜夫论》就说“文、武师姜尚”。

所以,我们为了称呼准确,还是以齐太公吕尚称之。

我们再将镜头调转到两千年前的《史记》,《史记》有一篇《齐太公世家》,讲的就是吕尚和后世齐君的合传。然而,就算是列为正史的《史记》,对于八百年前的吕尚叙述仍然多有故事情节。对于吕尚与周的合作伊始,太史公自己都记录了三种说法,一种是大家最熟悉的,太公垂钓渭水,与周文王相会;一种是说吕尚曾侍奉纣王,因为纣王无道而投奔文王;另一种又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散宜生、闳夭等人找到太公求助。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姜子牙剧照

这三种说法里渭水钓文王的说法最普遍,在《吕氏春秋》《韩非子》《战国策》《新序》都有记载;主动投奔的说法则最早,《孟子·离娄下》里说吕尚本为避纣隐居东海,后来听说文王尚贤而去主动投奔;除此之外,《楚辞·离骚》《天问》及汉人王逸注则提供第四种说法,说的是吕尚原来在市场宰牛,因操刀吆喝引起文王的注意,吕尚对文王说自己能“下屠屠牛,上屠屠国”,由此被文王所征用。

对于吕尚入周的年龄,同样也是众说纷纭。《齐太公世家》只说吕尚年老,而另外一些文献却指出了吕尚的具体年龄。根据汉代《说苑》,吕尚遇到文王是七十岁;在《孔丛子》里太公遇文王是八十岁;而根据战国《荀子》,吕尚当年又是七十二岁。

吕尚在遇文王之前,经历也是丰富多彩。除了《齐太公世家》提供的穷困说和事纣说外,《战国策》更是说他“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什么意思呢?原来他曾经在齐国被悍妇赶出门,在商都朝歌做屠户也生意不好,投奔子良氏又被炒鱿鱼,最后到棘津卖身都没人要。但《孟子·离娄上》又称他是“天下之大老”,那么吕尚在遇文王之前就是天下极有声望的长者了。

以上纷纷扰扰的异辞,表示在战国西汉时代,吕尚的故事就已经很杂乱了。《封神演义》的姜子牙我们当然知道是神化了的历史人物,然而诸子百家和《史记》里矛盾的吕尚,又如何能视为信史呢?我们还要继续抽丝剥茧,寻找一个真实的齐太公。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姜子牙钓鱼台

二、吕尚本为吕氏权贵

关于吕尚最早也是最可信的史料,在《诗经·大雅·大明》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这段诗说的是牧野之战,周军战车华丽壮观、战马健壮雄骏,而师尚父像一只雄鹰一样,辅佐着周武王征伐商朝,到第二天黎明就取得了胜利。

师尚父就是吕尚,父是对他的尊称,师是他的官职太师,并非是后世说的文王武王的老师。“师(師)”字从代表土丘的“”,引申为驻扎土丘的军队。《说文解字》说“二千五百人为师”,直到今天“师”仍然是军事编制。军事长官一方面又有军队教导职责,所以后世才有了老师的意思。西周金文不少称“师”的人,他们都是军事长官,吕尚是太师,则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并非后世正一品文臣“太师”,这是吕尚形象被误会的开始。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牧野之战油画

上古三代的军事活动,其实比较少用奇谋妙计,更多是两军堂堂正正对决,春秋中期的宋襄公仍然坚持“君子之战”。尽管《齐太公世家》说“师尚父谋居多”,但同样《史记·周本纪》却记载了周武王命师尚父和伯夫向商人“致师”,“致师”即单挑,吕尚以太师之尊,居然下场单挑。可见当时对武力非常崇尚,而且吕尚武力值似乎不低,所以才会被诗人赞颂“时维鹰扬”,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位在前线亲身杀敌的统帅,可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吗?

显然不是。

古本《竹书纪年》给出了一条线索:“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周康王是周武王的孙子,那么长者吕尚居然还是四朝元老!可见,吕尚在武王伐纣时应该还年轻。另一处线索是,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据晋人皇甫谧、杜预等说就是吕尚的女儿。还有一处是《左传》说吕伋辅佐周康王,吕伋是吕尚的儿子,齐国第二任君主。还有吕尚封齐时也与东夷莱侯作战。这些记载当然也不能说一定是史实,但证明吕尚在入周时不会太年老还是没问题的。

既然吕尚的年龄成了问题,那么他到底是怎么与周文王相遇的呢?这就要说吕尚的出身了。

根据上文所述,除了《孟子》说吕尚是“天下之大佬”,其他史料中的吕尚一个比一个惨。我们很难相信,作为一介平民在商周之际会取得高官厚禄。当时还是典型的氏族社会,氏族既是社会集团,又是政治集团。从社会集团角度说,吕尚不可能脱离“吕”这个氏族独立生活,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铁器时代,个体家庭是不能依靠耕种生存的,至于宰牛贩卖更是不可能了,当时根本没有个体商业存在,更多来自氏族之间的交换和贡赋。

从政治集团角度说,族长一方面是本氏族的首领,另一方面又作为本族代表和其他族发生关系。吕尚能当上周朝太师,除了来源于本人的能力超群外,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吕氏集团中的子弟,甚至很可能就是族长。只有自己本身身份地位显赫,才有资本担任周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战国诸子都希望自己能受国君重用,这才推销一些平民擢升的传说,比如不少史料记载舜、伊尹、傅说、管仲、孙叔敖这些人出身寒微,其实在血缘氏族社会都是不现实的。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吕尚画像

三、牧野之战英勇杀敌的太师尚父

吕氏集团本身也是西方大族。甲骨文里经常见到一个和商朝敌对的“羌方”,不少“羌人”还被商人抓去做人牲。这个羌方位于西方,是商人对西方民族统称。 “姜”字即来源于“羌”,姜姓即来源于“羌”之名,三国名将姜维所在的天水姜氏就是当地大族。到周代姜姓有诸侯齐国、申国、吕国、许国,以及未开化的申戎、姜戎。《国语·周语下》说帝尧封伯夷“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把姜姓和吕氏的历史追溯到帝尧时期。

周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部族,至今不能确定周人起源。但到太王亶父自邠迁岐之后,周人的实力却突飞猛进。文王就是太王的孙子。所以就有历史学者如徐中舒先生推测:“公亶父由邠地迁于周原,世与姜族通婚,周人从此接受其母家的高等农业,才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太王的正妻太姜正是姜姓女子,周人还说始祖后稷的母亲叫姜嫄,那么姬姜通婚可能还更早,两族世代通婚,有点类似辽朝的耶律氏和萧氏的关系。

这就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吕尚的籍贯。按照《齐太公世家》等诸多史料说法,吕尚居住在东海之滨,就是今天的山东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吕尚故居在汲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卫辉,这可能是传说中吕尚流寓之所,并非出生地。但是据上文分析,吕尚出身西方姜族,那么籍贯更应当在今天的陕西省,最多到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史料说吕尚住在齐地,当是受吕尚封于齐国的影响,战国秦汉时期山东关于他的传说最多。

现在我们来还原当时的情况,姬姓和姜姓数代联姻,到周文王时期,姜姓集团中最杰出的就是吕氏族长吕尚,所以吕尚以吕国国君身份同时担任周朝太师。他的太师身份一方面来源于他的才智,另一方面来源于他所在吕族的实力。在牧野之战中,吕尚一车当先,像苍鹰一样翱翔在战场中。他的形象更偏向壮年武士,而不是老年谋臣。他的勇猛为牧野之战胜利起到关键作用。当然,吕尚能够担任太师,绝对不止是一介武夫,后世对于他的谋略当有原型。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春秋齐国地图

周文王从羑里回周后,与吕尚计划消灭商朝。根据《说苑》记载,吕尚一方面建议文王修德行施仁政,以此让天下归心;另一方面建议文王攻打不听话的诸侯,比如密须氏不服周即被首先消灭。正是吕尚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形成“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文王去世后,吕尚继续辅佐女婿武王。

《论衡》记载,武王伐纣之前武王曾占卜,结果却是大凶,正在踌躇之际,吕尚认为“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坚持要求发兵;之后周军从孟津渡河又遇到九头怪苍兕,士兵受到恐吓,而吕尚不为所动,依然申明进军。吕尚能够审时度势,正如《六韬·军势》所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吕尚还可能从事了策反工作,《孙子》说“周之兴也,吕牙在殷”,《荀子》说“吕尚招麾殷民怀”,牧野之战中商军一触即溃,或许也与吕尚的活动有关。

四、历史上的吕尚走向神话中的姜子牙

《史记》说商朝灭亡后武王大封诸侯,此说不确。当时周人仅是攻占了殷商腹地,而且还不能直接统治,所以武王封给了商纣的儿子武庚与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治理。武王伐纣后三年去世,此时周王朝的核心是太师吕尚、太傅周公旦、太保召公奭三人,分别代表了外戚姜姓、文王之族、旧周族三大势力。周公是武王弟,因血缘最近而摄政。之后武庚联合三监、东夷叛乱,于是周公东征,将吕尚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

当时的分封和后世颇有不同,后世往往是皇帝统一全国才分封。而周初分封则更多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齐太公世家》说吕尚封齐后即与东夷莱侯作战。吕尚所封的齐国是蒲姑故地,也遇到了当地土著的不合作,《韩非子》说吕尚杀狂矞、华士以威慑。之后吕尚因地制宜,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怀柔政策,仅用三个月稳定了局势;而隔壁的周公之子鲁侯伯禽却“变其俗,革其礼”,以致三年才稳定局势。周公知道后也感慨道“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吕尚说治齐之道是“尊贤尚功”,而周公说治鲁之道是“尊尊亲亲”。吕尚因此说鲁国会国力削弱,而周公反唇相讥说齐国会被外姓篡夺。这些话未必都是史实,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风俗确实有较大差异,或许正来源于吕尚与周公尚武与尚文的不同风格。此外,吕尚还采用“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方针,在农业之外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日后齐桓公能成为春秋首霸,与吕尚的开国政策无不相关。

阵前杀敌的勇士吕尚,如何变成执掌封神榜的姜子牙?_

《封神演义》书影

为什么治理鲁国的是伯禽不是周公?因为周公、召公尽管封鲁、燕,但本人却依然在宗周辅佐,封国由长子实际治理。所以,吕尚实际上是被姬姓集团排出了政治枢纽。之后周公又被召公取代,所以后来召公以天子之命册封吕尚为东方诸侯之长,所谓“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不过,吕尚去世后依然葬回西方,《礼记》说“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吕思勉先生认为这也是吕尚来自西方的证据。

因为齐鲁之地一直是周朝的文化中心,战国时期齐国更是兴办稷下学宫。所以齐国的吕尚、管仲、晏婴这些历史人物,也被赋予较多的传奇色彩,实际上也是学者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齐太公世家》就说吕尚提出不少奇谋妙计,被后世兵权谋家和兵阴谋家奉为祖师。《汉书·艺文志》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今已无存;今存的《太公六韬》是《隋书·经籍志》收录的,可能是六朝伪作;即使不是伪作,也应该只是战国秦汉的托古之作。

到唐代,吕尚被列入国家祀典,唐肃宗封吕尚为武成王(非黄飞虎),和文宣王孔子并立为文武二圣。之后宋真宗又加封为昭烈武成王,宋神宗时期更是把《六韬》列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必修书目。元代的《武王伐纣平话》,即是《封神演义》的前身,但其内容较为平实,神魔色彩较少。明人吸收玄帝收魔故事并进一步改造,才有了《封神演义》,姜子牙地因此成为沟通神话世界与历史世界的桥梁。

参考文献:

顾颉刚:《太公望年寿》

李亦辉:《封神演义考论》

杨筠如:《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

杨宽:《西周史》

战化军:《齐国人物志》

周书灿:《也论姜太公的身世、里籍与年寿问题———兼论古史研究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