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作者:青梅煮曆史

正值建黨百年華誕,今天重溫“兩彈一星”精神,去感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共産黨人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科學革命精神。說起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鄧稼先等科學家令人耳熟能詳,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但有這麼一個人卻鮮為人知,一生隻做一件事,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核武器研究當中去,他就是最晚被解密的“兩彈”元勳朱光亞。他秉持着低調做人、嚴于律己的處事原則,擇一事,終一生,用自己的一生照亮中國的核武器事業。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1924年12月25日,一個再尋常不過的日子。在中國湖北一個叫宜昌的小鎮子裡,有一戶朱姓人家正在滿懷期待去迎接着家裡第三個孩子的到來。誰也沒有料想到這個男孩在四五十年後正悄然改變着中國的未來。按照傳統家族輩分的名字排序,父母給這個孩子起名叫朱光亞,相對于大哥朱光庭、二哥朱光乃的名字,朱光亞這個名字更顯得大氣響亮了些許。其實朱光亞的祖籍并不是湖北,而是江西,由于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戰亂時期,父母為了躲避戰亂,便四處遷往多處,幾經輾轉來到了朱光亞出生地宜昌。朱光亞出生家庭平凡,他的父親朱懋功是一個樸實勤奮的小職員,他的母親萬懷英是一位傳統的舊式婦女,聰明賢惠,勤勞樸實。也許正是因為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基因才造就朱光亞勤奮刻苦、敏而好學的優良品質。

朱光亞在不滿六歲的時候便就讀于漢口市第一國小。由于當時沒有電燈,在放學的時候,朱光亞就匆匆忙忙地往家裡趕,在夜幕降臨之前将老師布置的作業快速完成,當然這不是為了應付作業,他的作業總是能夠整齊工整的全部完成,這項本領也令兩個哥哥羨慕不已。朱光亞不僅在完成作業的方面保質保量,而且在學習中還經常溫故知新。特别在遇見令人絞盡腦汁的題目時,他也絕不囫囵吞棗,反而展現出愈挫愈勇的姿态去解決問題。正是朱光亞這種勤奮刻苦的學習态度,讓他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老師、父母眼中的驕傲。

1935年朱光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聖保羅中學,聖保羅中學在當時是一所師資力量較強的教會學校。因為是教會學校,是以裡面有外國教師,當時有一位外國老師令朱光亞好奇不已,外教與中國人差異較大的外表以及那一口完全聽不懂的外國話讓朱光光對國外以及外語産生了強烈的興趣。他認真背誦單詞,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勤奮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的成績也一直是班裡最優秀的,當有人向朱光亞請教學習的技巧時,他認真地說出自己的感悟是“苦讀出真知”,這是他在對知識的積累和勤奮好學的感悟,也正是這樣敏而好學的好習慣造就了他日後的博學。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1938年,剛國中畢業的朱光亞和兩個哥哥因戰亂被迫轉移到四川、重慶等地,先後就讀于多所學校。1941年,朱光亞畢業于重慶南開中學。在重慶南開中學的學習中,朱光亞對自然科學提起了興趣;尤其是魏榮爵老師講授的實體學,令他興緻勃勃;同一年,他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的實體系專業。碰巧的是為他們講授大一實體學知識的是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趙廣增教授。趙老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使朱光亞受到了實體學新發展的熏陶。

1942年夏天,18歲的朱光亞抓住了當時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招收大學二年級插班生的機遇。在幾位同學的幫助下,朱光亞順利報考西南聯大,順利地轉學西南聯大。從大學二年級起他先後受教于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吳大猷等教授。在衆多名師的教導下,為朱光亞的學業打下堅實的基礎.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時,他從實體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受當時美國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的影響,國民政府提出中國也要做原子彈。于是,國民政府決定派出數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學習,三人應邀由昆明趕往重慶,讨論關于發展原子彈的相關事宜并選擇在數學、實體、化學等學業方面優秀之才跟随考察團。吳大猷選擇了李政道和朱光亞,因為他認為二人在實體學方面比較出類拔萃。為了讓兩個人對原子實體有所了解,吳大猷專門為他們開設量子力學課程。也正因為這次機會使得朱光亞和李政道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其實最初朱光亞并不想去美國,因為當時父親患病,僅靠母親無法承擔起家庭的開支,是以朱光亞為了幫助家庭節儉開支,會利用空閑時間去做家教或者兼職,也曾兼職過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可見當時朱光亞的求學之路艱辛,也正是以不想為家庭增加負擔,後來因為受到愛國思潮的影響以及聽取大哥朱廣庭的建議決定與李政道一同前往。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随後他踏上了前往異國他鄉求學的道路,乘坐“美格将軍”号遠洋軍艦,前往舊金山。結果朱光亞等人剛到美國不久就被美國告知不會向任何國家開放原子彈研制技術。曾昭掄告訴朱光亞他們,在美國學原子彈簡直比登天而難。讓他們各自學習,奔赴前程。夢想破滅,但朱光亞并沒有自甘堕落,而是選擇另辟蹊徑,他最終選擇了在吳大猷教授的母校密執安大學學習核實體專業。他一邊做課題,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在這裡,朱光亞遇到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認識的張文裕、王承書。人常說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就是他鄉遇故知。人在異國他鄉遇見老朋友,令人感到驚喜又親切。值得一提的是張、王二人與朱光亞一樣在後來沖破層層阻力回到新中國,為新中國核事業發展添磚加瓦并肩奮鬥。

朱光亞在美國學習勤奮刻苦,發表多篇核實體研究論文,這讓朱光亞在發展迅速的核實體專業留下自己年輕的足迹。正是這刻苦鑽研的學習态度令他在核實體研究方面已有所建樹。朱光亞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在宣傳愛國思想上也積極主動。他是當時密執安大學中國留學生會的主席,也是留美學生中西部地區科協分會的會長,還是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的積極分子,這兩個組織在當時是留美中學生中規模最大的兩個組織。他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愛國進步活動,也正是在參加活動中,朱光亞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摯愛許慧君小姐。在當時許慧君小姐正是參加這些愛國宣講活動,聽朱光亞演講時被他的一腔愛國情懷所吸引并與他結識。

許慧君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父親許崇清是中山大學的校長,她的外公廖仲舒與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恺先生是親兄弟。家世的顯赫讓許慧君小姐在赴美國學習時就接受了進步思想。因為和朱光亞相處融洽,就經常去參加他組織的活動。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共同的理想讓兩個人由相知到相戀。但在當時中國内憂外患的環境中朱光亞并未沉溺于兒女情長,在他眼中現在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挽救中國人民于水火,将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相連。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朱光亞欣喜若狂,他趕緊把這個動人心魄的消息傳告同學并呼籲留美的同學們趕快回國建設祖國。他還自編創作了《趕快回國歌》,“不要遲疑,不要猶豫。回國去,回國去!”這深入人心的話語激勵着、振奮着廣大留美學生,他一邊呼籲着留美學生回國,一邊做着回國的準備。從1949年底朱光亞還親自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留美中國學生回國參加建設.他還将這封信送給美國各地區的留學生傳閱簽字,聯合署名。到第二年已有53名決定回國的留學生簽上自己的名字。正是朱光亞的這一封公開信,讓他帶回了除他本人以外的52名留學生。朱光亞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滿懷憧憬地踏上了回國的道路,決心建設新中國。

1950年在經過重重困難之後,朱光亞終于乘坐“克利夫蘭總統”号輪船途經香港到深圳羅湖口岸回到祖國的懷抱。衆多留學生回歸祖國的懷抱,在那一時,猶如百川歸海,所有人都風華正茂,躊躇滿懷,作出為新中國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打算。而當朱光亞踏上這片再熟悉不過的土地時,心中的自豪感和親切感油然而生。他作為一名核實體學博士,也早已在心中抱定了要為祖國核實體研究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來填補中國在核實體學方面的空白。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朱光亞在下船後風塵仆仆地就趕往自己的家鄉,渴望見到闊别已久的家鄉和親人,當他回到家裡見到分别許久的父母兄弟時,所有的牽挂和思念在這一刻縱使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出他的激動與興奮。然而在短暫的團聚之後,一封由北京發來的加急電報打破了這短暫的溫馨,這份電報是希望朱光亞趕往北京大學實體系任教,一邊是祖國的需要,一邊是侍奉雙親的孝心。這讓朱光亞不得不舍棄小家顧全大家,為建設新中國盡心盡力。即刻前往北京任教。

朱光亞就是這麼一個無私奉獻的人,把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在自己的崗位上低調地做着不平凡的事。他将自己從美國采購的實體器材投入到實體教學中,将枯燥的課程講得生動活潑,将自己的畢生所學都無私地傳授給學生,因為當時新中國急需大量的專業人才,是以朱光亞急于星火,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知識一口氣傳授給他們。當時的朱光亞正值青壯年,與學生們的年齡相差甚少,是以朱光亞并未向同學們擺出很高的架子,而是像同學們的大哥哥一樣為人謙遜,平易近人。是以正是以這種方式教育同學,使得朱光亞為祖國培養一大批人才。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朱光亞與錢學森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由于當時美國控制着南北韓,揚言要在北韓半島使用原子彈,朱光亞針對此事趕寫了題為:“原子彈與原子武器的文章,一邊向人們解釋原子彈原理,一邊呼籲人們反對使用原子彈。”朱光亞在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非正義戰争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1950年8月許慧君小姐也學成歸來,而此時身在北京的朱光亞專門抽出時間來到廣州來接她,許慧君小姐在密執安大學學習的是化學專業,回來後受聘于中央衛生研究所。在不久後朱光亞和許慧君小姐便結為連理,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此後夫妻二人便雙雙投入到了建設新中國的行列當中,在事業上既是夫妻又是戰友,一同為建設新中國發展的并肩作戰的朋友。朱光亞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始終遵循本心,為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原子彈而努力奮鬥着。正是朱光亞這種锲而不舍、刻苦鑽研的精神,最終把夢想變為現實,實作了他追求一生的理想。

1952年北韓戰争進入雙方僵持階段,中美雙方開始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北韓問題.由于當時國家急需一些政治覺悟高,英語水準又高的英語教師來作為翻譯奔赴北韓.而當時剛結婚不久的朱光亞則被選上奔赴北韓.因為工作上保密原因,在許慧君問起朱光亞去哪裡時,朱光亞幽默地說到“到東北打老虎去!”,憑借許慧君的聰明才智猜到了他的難言之隐,于是叮囑了幾句便不再多問。朱光亞換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衣服便跟随北大錢教授一行人前往北韓與美帝國主義展開談判。因為停戰談判需要高度的原則性和政策性,是以在談判中經常陷入僵持階段,有時候雙方一句話不吭對峙幾個小時。在談判期間美國多次用核武器來威脅中國也正是在談判期間朱光亞堅定了為中國制造核武器的決心。在這期間他逐漸練就了思考問題深思熟慮、缜密慎行的嚴謹作風,對他日後的工作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随着談判任務的驟減,朱光亞等人也被調回國内,而在當時進行翻譯工作時穿的軍大衣則被保留下來,以至于在後來進行核武器研究仍工作時仍穿着這件軍大衣,這件軍大衣伴随了朱光亞走過了抗美援朝的戰争歲月,以及研制核武器的奮鬥歲月,對于朱光亞來說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它也展現出朱光亞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生活作風。

1952年朱光亞回到國内也并未停歇,由于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中央派遣朱光亞等人前往東北,建立東北人民大學實體系,在這裡朱光亞與幾位上司共同帶領師生們建立國内第一流實體系,在幾年時間裡成績顯著,這離不開朱光亞勤奮工作的态度。在他教書育人期間他一絲不苟對學生負責的态度,也讓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其中就包含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陳佳洱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宋家樹等人。正是朱光亞辛勤耕耘,才迎來了桃李芬芳。這就是朱光亞,在國家需要時,将自己的才智無私奉獻給祖國,展現了作為科學家以及教育家的高尚品質,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教育他們如何做人,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

從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就開始制定研制中國原子彈的計劃,在這期間朱光亞參與建設近現代的實體研究室,擔負起培養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的重擔,也是在這個時候朱光亞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由于當時技術匮乏,急需一位既精通技術業務、又善于組織管理的科技幹部。而正是一個機緣巧合的機會,讓錢三強去物色人選,錢三強将目光放在了當時在原子能所中子實體實驗室的副主任朱光亞身上,這個推薦人選最終被上司采納。 1959年,宋任窮等科學家把朱光亞請去,主動邀請朱光亞去參加原子彈的研發工作。朱光亞激動不已,在他學生時代的所追求的夢想在這一時刻逐漸成為現實。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在我國的西北戈壁騰空而起。朱光亞看到升騰的蘑菇雲,不禁潸然淚下。在層層困難下完成原子彈設計理論後,朱光亞組織科研人員制定了氫彈設計原理。随後,又組織科研人員攻堅克難,逐漸完善制定了氫彈設計方案,順利完成了氫彈實驗。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我國核武器發展史上又豎起一座新的裡程碑。

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朱光亞一生的心血和理想在這一刻終于實作。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核武器的國家,中國有了原子彈才可以挺起胸膛。有了原子彈才擁有了自衛的能力。中國的原子彈響徹雲霄,震碎了美帝國主義企圖占領亞洲實作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幻想。朱光亞曾說過:“中國核事業從無到有,發展到今天這樣的水準,是全國大力協作的結果,傾注着集體的智慧和心血。有許多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有許多人做出了犧牲,有的同志甚至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一崇高的事業是中國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付出了青春和熱血換來的,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朱光亞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一件事當中去——搞中國人自己的核武器。他不僅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也為我國國防科技以及科技建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兩彈”元勳朱光亞:1950年回國時,帶回52名留學生啟蒙篇愛國篇建設篇感悟篇

我懷着崇敬之心寫下這篇文章來紀念朱老先生。簡短的文字不足以展現出朱老先生光輝的一生。在當時科研條件刻苦的時代裡,朱老先生作為“衆帥之帥”開辟了中國自主研發核武器事業,他用自己的一生照亮了中國的核武器事業。2011年,朱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在朱老逝世的那天,北京飄起了漫天大雪。巨星的隕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消逝,但曆史的巨輪永不停歇,朱老先生并沒有消失,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我們十四億中國人民心中。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它是激勵我們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前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崇尚英雄才會産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我們要向朱老先生學習,學習朱老先生身上的英雄品質,我從朱老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代代優秀共産黨員的縮影,看到了曾經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廣大從業人員的身影,看到了曾經那些為了民族的仁人志士的偉大身軀。我們廣大青年也将努力着奮鬥着,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廣大青年要學習朱老先生等優秀黨員的美好品質,從現在做起,艱苦奮鬥,勤奮學習,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必将遇到各種阻擋社會發展的難題,這要求我們既要解放思想,又要開闊思想,像朱老先生那樣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實事求是,密切聯系廣大群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