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海洋文明的時光隧道

作者:人民網

來源:人民日報

穿越海洋文明的時光隧道

圖1:在現場出土的陶器組合。

圖2:在現場出土的近河牡蛎殼。

圖3:在現場出土的鹿角殘骸。

圖(4):在現場出土的海洋動物遺骸。

圖(5):在現場出土的木槳。

圖檔來源:中國文物通訊社

景頭山遺址位于浙江省甯波市餘姚市37鎮,于2013年在地質勘探中被發現。2021年,景頭山遺址被選為2020年中國十大新考古發現之一。景頭山遺址是20世紀70年代發現河木渡遺址後在浙江省沿海發現的另一個标志性新石器時代遺址,為研究中國沿海地區祖先的生産和生活以及8000年前沿海環境的變化提供了重要資訊。

景頭山是典型的濱海貝丘遺址,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海洋文化屬性,是中國祖先适應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子,表明餘姚、甯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泉,是中國海洋文化探索的重大發現, 為新世界早期和中期的沿海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建立了精确的時空坐标;可以說,景頭山遺址為未來探索和發現我國8000年前或更早的沿海遺址指明了方向,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和新石器時代海洋環境變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找到令人垂涎的貝丘遺址

2013年10月18日下午,在距離天鹿山遺址不遠的小鎮景頭村南側,村民王偉偉和橘子王衛心照常前往省道南側的野草叢,在樹木繁茂的廠區放羊。在業餘時間,他們注意到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 - 成堆的貝殼和草叢中動物的骨折。意識到這些物品可能是"古董",他們立即拿起一個塑膠袋的物品,送到天鹿山考古隊的住所。

當包裹交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時,孫國平形容道:"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找到現場,然後進行了鑽探調查。當他看到一個小小的白色碎片從插入探針尖端的一個凹槽中鑽出,孫國平确信,埋藏的深度終于觸及了特殊遺址的貝殼堆積層,即考古"貝楚文化層"。這一發現讓在場的人們非常興奮和興奮。

貝楚遺址是指人們生活在沿海,通過捕撈擷取貝類食物,常年積累可食用的魚骨、貝殼等遺物,進而形成大量人工丢棄的貝殼的遺址。

然而,景頭山遺址的文化層位于地下近10米處,地下水位較高,這使得考古發掘非常困難。四川大學藝術教授李水成說,這需要挖掘者煞費苦心、一絲不苟的工作。

在遺址開挖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鑒了日本Bechu遺址用凹槽鋼保護發掘區的方法,決定預建圍牆開挖區的鋼結構基坑。坑的建設既昂貴又困難。由于鋼闆引出孔插入方法的改變,土體擠壓導緻下闆反轉等困難問題,施工時間比預期延遲了近1年。然而,考古學家們想出了困難,進行了近一年的考古發掘。

目前,景頭山遺址一期開挖工作已經結束。該遺址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開挖露天火坑、食品儲藏及處理坑、生活用品密集區、灘塗區、木栅欄等生活遺物,以及陶器、石器、骨器、貝類、木器、織造等400餘件生産生活用品。

揭開 8,000 年前的海洋生物

該遺址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器,經過初步整理後已恢複到30多件陶器,陶器形狀像水壺,開放式盆,圓腳盤,碗,小杯子,深肚罐,水壺腳,陶器球拍等。石器有斧頭,鎬,錘子,鑿子,鎬,锆石,磨盤,圓盤形稻田(鏟子)和30多個件。現場還出土了100多塊木頭,形狀有槳、把手,用針木、矛形、點播棒、雙尖木棍、單尖棍、泡菜、碗、平擔架木等,其中數量最多、加工最特别的是挖一個規則的橢圓形孔"刀"形搖桿。

景頭山遺址出土了100多件骨器,形狀有蜻蜓、鹿角錐、飛镖、鑿子、針、勺子、珠子、鼻涕蟲、口哨等。此外,用大牡蛎殼碾磨的貝殼(鏟子、鏟子、刀子、勺子等)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

在遺址上發現的自然遺迹主要是植物和動物遺骸,以及大量附着在牡蛎殼上的小礁石。動物遺骸數量最多的是上祖食用後丢棄的海洋軟體動物的殼類,主要種類有泥、海螺、牡蛎、贻貝、蛤蜊5大類,其次是各種魚類和狩獵動物的骨骼,以鹿骨為主,還有一些豬、狗、神水牛、水獺等動物骨骼,還有海魚脊骨, 牙齒、耳石等。有人開玩笑說,早在8000年前,祖先就開始享受"海鮮晚餐"。

此外,大量的編織物也為恢複原來人們的生活提供了難得的基礎,這些遺物包括蘆葦、竹子等梭織品,形狀有墊子、籃子、籃子、背闆、魚罩、扇子等,還有漁網狀的碎片。李水成說,這在以前很少見,是一個非常罕見的重要發現。

植物遺骸,最大的有木棍、木條等,還有貯藏坑中的橡子、麻果、桃子、果殼、松子、靈芝塊、少量碳化米粒、稻穗軸等,還有油漆樹、黃種植物如木頭和猕猴桃,以及其他用于制作辮子和繩索的原料, 如蘆葦莖、麻纖維等植物殘留物,還可以分辨出陶壺腳下土壤中更多的稻殼碎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部原主任鄭雲飛在現場進行了植物遺物調查,定量采集了地層和文物的土壤樣本,用小桶中的水多次提取土壤植物遺骸,在顯微鏡下分揀出植物種子,并進行屬鑒定和定量統計。"從植物遺骸調查的結果來看,祖先不僅捕撈海鮮,還種植水稻,吃橡子、桃子、猕猴桃等植物果實。烹饪海鮮時,還可以添加辣椒等調味料以去除魚腥味。該地點還出土了大量高度油性的黃色配體種子,可以從食用油中提取,但沒有直接的食用證據。鄭雲飛介紹。

指明沿海地點的勘探方向

景頭山遺址靠近河牧渡和天鹿山遺址,這也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線索。從遺址的環境和文化特征來看,景頭山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類型應該是國内外著名的河都文化的主要來源或直接祖源,是餘姚和甯波曆史軸線的一大延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甯波市委朱躍芬表示,在甯波的衆多曆史文化遺産中,河木渡文化是最寶貴的資産之一,是"中國20世紀100個考古發現"之一,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也有着燦爛的新石器時代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特别是最近對景頭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我國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景頭山遺址是目前沿海地區埋藏最深的遺址,有豐富的文化積澱,其中發現了大量的人類生産工具和生活遺物,表明當時沿海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濃厚的海洋文化特色。李水城說,景頭山遺址将甯波曆史文化的起源從河木都文化中延伸了1000多年,有明确的證據表明,河渎文化的源頭是以景頭山為代表的遺産。此外,景頭山遺址的發現為8000年前江蘇、浙江沿海地區的地貌環境和海岸線變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接下來,朱躍芬提出優化完善相應的規劃,優化對河都、天鹿山、廬山、景頭山等史前文化遺址的整合和保護,努力打造以渝都遺址為核心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圈,在餘姚和整個甯波地區。

版面設計:王哲平

人民日報 (十月04,2021 0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