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魚silurus asotus鲶形目鲶科鲶屬。别名塘虱、胡子鲢、黏魚、塘鲺魚、生仔魚、鲶柺魚。

形态特征:體長形,頭部平扁,尾部側扁 。口下位,口裂小,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 。下颚突出。齒間細,絨毛狀,颌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梨骨齒 帶連續,後緣中部略凹入 。眼小,被皮膜。成魚須2對4根,上颌須可深達胸鳍末端,下颌須較短。幼魚期須3對,體長至60毫米左右時1對颏須開始消失 。鲶魚多黏液,體無鱗。背鳍很小,無硬刺,有4~6根鳍條。無脂鳍。臀鳍很長,後端連于尾鳍。鲇魚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雲狀斑塊。
食性:肉食性魚類,捕食對象多為小型魚類,如鲫魚、鰕虎魚、麥穗魚、鯉魚、泥鳅等,也吃蝦類和水生昆蟲,以吞食為主,牙齒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脫。
地理分布:淡水鲶魚分布于全世界各種淡水區域,海水鲶魚則栖息在熱帶海岸附近。
生态習性:鲶魚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縫、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裡,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中。在水庫、池塘、湖泊、水堰的靜水中多伏于陰暗的底層或成片的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下面。春天開始活動、覓食。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裡過冬,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去打擾,它一般不遊動。鲶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須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在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繁殖方式:鲶魚最早1齡即可達性成熟,但隻是其中部分生長較快的個體(成熟最小型為:雌魚體長22.4cm,體重51g;雄魚體長17.8cm,體重34g),約占群體的50%,2齡個體全部性成熟。在自然環境中,其繁殖季節為4-7月,較适産卵水溫為9-30℃。鲶魚産卵類型特殊,其卵巢中卵母細胞的發育是同步的,但非同批産出,而是分為多次産出。
來源:黑龍江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