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一個人不要因為情緒沖動,而說出任何話和做任何決定,因為所有以情緒主導的事物隻會帶來一個糟糕的結果。
情緒是一個人的主觀情感産生的狀态,而這種狀态通常是背離客觀的,這樣“逆道而行”的方式也永遠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是以在情緒的引領下通常不會做出正确的決定。
古人說這樣一句話,叫: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柬。
意思就是說:當特别高興的時候,不要許諾給别人東西;特别憤怒的時候,不要與人交談。
有些人在生活中并不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高興的時候,輕易地就許諾給别人一些事情,當生氣的時候,就說一些發狠難聽的話。
很多時候當他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放在心上,轉過身甚至就會忘記,但是這些話别人卻聽在了耳朵裡面,并且記在了心裡,如果你碰巧遇見的又是一些奸邪小人,這些話剛好是說在了這些人的面前,那麼這件事情通常會引起你不願意面對和承擔的後果。
《易經》之中就說:言語是導緻禍患的台階,人的許多麻煩和問題就是因言語過于随便,不懂得收斂自身情緒所導緻的結果,不懂得慎言,管不住自己的嘴,就會容易因言語闖禍。
比如和關羽有關的一個曆史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打算聯合劉備共同抗曹,就派使者想和關羽結成親家,這樣親上加親,更有利于鞏固雙方力量。
但是當關羽聽說孫權想要娶她的女兒為兒媳的時候,竟然對前來提親的使者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這句話不但丢掉了和東吳聯合的大好機會,也和東吳結下了深仇,諸葛亮後來聽到這件事情就感歎着說:“荊州危險了。”
按理說,當事情發展到這裡的時候,關羽應該是有所醒悟,但是他本性難移。
後來敗走麥城之時,王甫勸他走大路,以防不測,小路恐怕會有埋伏。而關羽卻執拗地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
最終,因為兵敗被俘而被殺。
而在關羽被殺害之後,劉備激憤交加,于是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率領數10萬大軍,順江東下,起兵伐吳。
東吳的孫權知道之後就任命宜都太守,也就是年僅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抵抗劉備。
陸遜雖然兵稀将少,但是很有智慧的一個人,他采取避敵鋒芒,靜觀其變的戰略,默默尋找戰機,半年時間都沒有和劉備的軍隊正面交鋒。
當兩人持續了長達七八個月的時間之後,陸遜抓住機會,指令将士用茅草點燃蜀軍軍營,火燒連營七百餘裡,劉備隻好帶着殘兵敗将狼狽逃竄,最後倉皇逃回到白帝城。
經此事之後,蜀漢的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問鼎中原。
是以謹慎言辭對一個人來說就非常重要,而謹慎言辭的背後,則是在于自我情緒的控制和梳理。
正如《素書》之中說:“以言取怨者禍”,因為語言而招緻怨恨的人,一定會是以生出禍患,而在錯誤言辭的背後,通常是失去理智的情緒所支配的結果。
比如在這件事情之中,關羽劉備兩人都是因為情緒沖昏了頭腦而做出的錯誤決定,關羽因為一句話而導緻的悲劇,劉備則是因為一個決定的錯誤而丢失“半壁江山”。
這也正應了那一句話:人生的結局往往取決于性格,隻有内心平和的人,才能在同等局面下占據上風,而習慣性沖動,總企圖以情緒去解決問題的人,終将敗給自己的情緒。
在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缺乏對“情緒”的敬畏,缺乏了對情緒會帶來糟糕結果的忌憚之心,是以才會在情緒使然的狀态下,輕易做出錯誤的确定,很多人也通常是需要吃了虧之後才能察覺到其中的錯誤。
如果想要成為生活的智者,就要在錯誤出現之前就對自己有所規勸,在情緒出現之時,也能使行為适度,這樣才能讓人生受益。
姜太公曾經對周文王說過一句話:“君王臨朝處事,要甯靜而安詳,溫和而有節度,不可心浮氣躁,剛愎自用,多聽别人意見,少獨斷專行,虛心靜氣以待人,不可驕矜固執己見,接物待人要公正持平,不可徇私。
這句話不僅僅适用于治理天下,更适用于治理我們的人生,因為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個小世界,《菜根譚》之中說: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的世界,如果能讓這個世界的高興和快樂都不逾越規則,也就是讓情緒把握适度,讓好惡之心遵守規則和底線,這便能将自己的小世界調理和諧,人生自然能夠避開許多問題,這是做人的功夫,也是讓人生協調,萬事太平的方法。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