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那個崇尚大炮巨艦的年代,地球上出現了很多非常優秀的超級戰艦,當年納粹德國為了獲得更強大的海上力量,一直在尋找建造超級戰艦的機會,在一戰期間,德國簽署了相關條約,在1936年後,開始對德國失去限制,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下,德國開始建造規劃已久的大型戰列艦,這款戰艦正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首艦——俾斯麥戰列艦,俾斯麥戰列艦是德國海軍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戰艦,命名自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奧托•馮•俾斯麥。俾斯麥級戰列艦的火炮和裝甲的方案沿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優勢,建造完成後的俾斯麥戰列艦艦長250.5米,艦寬36米,滿載吃水深度為10.7米,标準排水量為41637噸,而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09萬噸,與之前的巡洋艦相比,俾斯麥級戰列艦在生産工藝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是以,在應對大洋各種惡劣環境時,将會有很大的優勢。俾斯麥級戰列艦采用12台瓦格納高壓重油鍋爐作為其動力,配合上三具布洛姆福斯式蒸汽渦輪機,單台最大功率為45400馬力,總共三台渦輪機,最大總功率可達150170馬力,而且每個主機都能驅動一個直徑為4.7米的螺旋槳,是以,三個螺旋槳能讓艘俾斯麥級戰列艦以30.8節的最大航速進行作戰,這個航速在當時是很高的,當時德國建造這艘戰列艦時,設計其船體呈紡錐狀中間粗,向船體首尾逐漸變細,以便使它能獲得可靠的結構強度。與此同時,為了保護艦體,人們制造了上千個水密型隔艙,以及大量不同尺寸的防雷艙,俾斯麥号的主裝甲闆長度達171米,從水線以下3米延伸到上裝裝甲闆,是二戰時期,裝甲覆寫面積比例最大的戰列艦,上裝甲厚度為145毫米,下裝甲厚度為320毫米,結合上船體外型設計和裡層裝甲,可以說,側面來襲的炮彈總共需要面對的水準裝甲厚度可達658毫米,而且傾斜的上部裝甲可以使來襲的炮彈有可能産生跳彈,再配合上大面積的防雷區,能夠預防大部分的水雷和火炮的打擊,在武器上,俾斯麥号戰列艦的主炮直徑為380毫米,為skc34型52倍口徑的八門迫擊炮型,該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于1934年設計,每座主炮重量約1100噸,全重1107噸,炮身長度為19.63米。該主炮最大射程為36520米,在35000米的射程内,可以擊穿170毫米厚的德制水準表面強化裝甲,而該主炮炮塔的水準旋轉速度為5度每秒,裝填機構采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這八門主炮成對安裝在4組炮座上,前裝甲闆和後裝甲闆分别布置了兩座俾斯麥号戰列艦的主炮,設計得很成功,不僅火力強大,射程大,而且火力覆寫範圍廣,可以說是那時巨艦大炮時代的一個典型代表,當然,除了主炮外,還有6門skc28型55倍口徑150毫米口徑的雙聯裝副炮。所有戰列艦都裝備了各自獨立的射擊炮瞄裝置,可以應付密集的空中火力,但由于20毫米高射炮多為單管發射,采用的是彈匣式供彈,瞄準時使用的是正常準星瞄準,實戰時使用的20毫米高射炮,很難形成足夠密集的近程對空火力,但主炮和副炮的命中率卻極高,因為俾斯麥号戰列艦裝備了精良的火控系統,能保證至少兩輪精确齊射的能力,在1941年正式形成戰鬥力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是在1941年5月18日的萊茵軍事演習行動,當時德國派遣俾斯麥戰列艦執行第一次攻擊盟軍艦艇,以此來迫使英軍暫停派遣護航運輸隊的任務,但是在丹麥海峽進入大西洋後,和英國威爾士親王号戰列艦和當時最大的巡洋艦,胡德号戰列巡洋艦發生交戰。此次交戰,俾斯麥戰列艦進行了五次齊射,不到十分鐘就擊沉了胡德号戰列艦,此次勝利,讓世人為之震驚,但是,随後英國派出42艘戰列艦圍殲俾斯麥号,在經過旗魚式飛機大量魚雷轟炸後,俾斯麥戰列艦的右舷方向舵受損,開始失去控制,失去控制後,俾斯麥号遭到最少幾十甚至幾百枚大口徑穿甲彈和幾百枚小口徑炮彈的襲擊,最後德國士兵看到逃脫的希望渺茫,為避免戰艦被俘,打開了俾斯麥号戰列艦的通海閥,将它沉入到了大西洋海底,宣告了一代王牌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