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而騰沖火山區(98º15'~98º45'e,24º40'~25º30'n)位于我國雲南省西南部,騰沖境内火山共有97座,面積達到了1000多平方公裡,其典型特點為:規模大,類型全,分布集中且儲存完整,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區之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火山之冠。

騰沖火山群,位于橫斷山系南段之脈,高黎貢山西側,東起龍川江,西至槟榔江,南至清涼山、小丙弄,東西寬約40公裡,南北長約90公裡。完整保留下火山口,且具有火山機體的有22座;火山口殘缺,但具有火山機體的23座;無火山機體有火山口的10餘座。
火山區的火山活動受該區大地構造背景控制,它位于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之間的岡底斯中間闆塊向南轉折後的延伸部分,屬滇緬泰闆塊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騰沖微闆塊。騰沖微闆塊西以密支那縫合線與緬甸闆塊分界,東以怒江縫合線與保山地塊分界。基底岩系為元古界高黎貢山群,為一套變質程度較高的花崗混合岩及少量淺變質岩系,總厚度大于4000m。複雜的構造背景使騰沖地區産生了大量的活動斷裂,主要為南北向斷裂及配套的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
(騰沖火山區構造位置與火山岩分布)
雖然現在看到的騰沖隻是一群“死火山”,但其并未死亡,隻是處于休眠狀态。火山群依次排開,呈南北走向,其中比較著名的火山有:打鷹山、黑空山、空山等。
打鷹山,被譽為“小富士山”,外形酷似日本富士山。位于騰沖縣城北約10km(98°27′e,25°08′n),海拔高度2615m,熔岩面積29km2,是三座火山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高度最高的一座活火山。打鷹山火山為多期熔岩流複合而成,頂部有岩渣錐,晚期熔岩湖和熔岩錐,在晚期熔岩湖中仍有小型中央岩渣錐。火山由五期熔岩流構成,各自形成不同成分、不同構造與展布規模的熔岩流,岩漿成分由早而晚自玄武質演變為安山質和英安質。1639年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來此作過考察,“打鷹山事件”一文,記錄了他當時聽到的火山噴發和實地觀察的情景:“土人言,三十年前,其上皆大木巨竹,蒙蔽天隙。中有龍潭,深莫能測,足聲至則波湧而起,人莫敢近。後有牧羊者至,一雷而斃羊五六百及牧者數人,連日夜火,大樹深篁,燎無孑遺,潭亦成陸……山頂之石,色赫赤而輕浮,狀如蜂房,為浮沫結成者,雖大至合抱,而兩指可攜,然其質仍堅,乃劫灰之餘也。”這記載表明,約400年前,騰沖境内發生過一次近期火山噴發。但是,我國的地質工作者在建國後,曾對打鷹山作過詳細的科學研究,測定打鷹山火山噴發的絕對年代為迄今7000~10000年,17世紀初當地沒有也不可能發生過火山噴發。徐霞客所記載的土人言,隻可能是上古人類的傳說。
黑空山火山位于騰沖縣城北約25km處(98º30'e,25º13.8'n),海拔高度達2072m,熔岩面積約27km2,是區内火山機構儲存最完整的火山之一(。火山錐體下部為熔岩錐,上部為岩渣錐,火口緣較完整。黑空山火山自晚更新世以來曾多次間歇性溢出,在錐體南北兩側有明顯的熔岩溢出口,自錐體向西、北、東三個方向分布着大面積熔岩流。南部熔岩流覆寫于大空山熔岩流之上,北側覆寫于團山熔岩流之上。熔岩隧道、熔岩塌陷較常見。
大空山
大小空山與黑空山是火山群中最具觀賞價值的火山,它們排列均勻,像三座完美的火山錐模型一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它們真稱得上是“空山精品”的典範。離這裡稍遠的鐵鍋山,更像兩口大鐵鍋架在一座山上,春天,馬纓花盛開與火山口,從高處看去,猶如火山正在噴發,哪這的火山噴發曆史如何,又是怎樣的形式呢?
(黑空山)
經過科學考證,騰沖火山岩的年齡從幾百萬年至數百年,綜合前人火山岩年齡資料,把騰沖火山噴發分為了五期:第一期,上新世,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作用,其椎體破壞嚴重,僅能見穹丘地貌或火山山體的火山,火山岩為溢出相或噴溢相基性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區的南部,少量分布在火山區北部。第二期,早更新世,多數火山機構已遭到破壞,火山口已不明顯,但錐形山體可見。第三期中更新世,火山岩為爆發相或噴溢相,火山從盆地兩端向中心發展,火山岩大多為酸性英安岩,其中以大六沖地區最為典型。中更新世火山的火山機構儲存較好,大部分仍能見火山口。第四期晚更新世,噴發範圍縮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在打鷹山、馬鞍山、黑空山及其附近的大空山、小空山等地噴發。第五期為全新世火山,黑空山、打鷹山、馬鞍山三座火山在全新世繼續噴發,火山機構儲存完好,均為截頭圓錐狀火山錐,橢圓形火山口,爆發—噴溢相,中性岩為主。
而騰沖火山群的噴發形式,主要是裂隙式與中心式2種。中心式噴發,其噴發時間在更新世及全新世。按噴發的時間順序和以及岩性的差異,分為兩種:一種為基性或偏基性玄武岩,構成了分布廣泛的多級熔岩台地,以及截頂圓錐狀火山,物質具有層狀構造,熔岩、熔渣與火山碎屑物質成層疊置,火山錐頂部有浮石,火山口及其附近,散布着紡錐狀、繩狀的火山彈、火山灰、火山礫石及碎塊。此類火山有打鷹山、大空山、老龜坡、馬鞍山等火山,其噴發性質為半劇烈——甯靜式;一種為中性或偏酸性的安山岩與英安岩,多具流紋構造或帶狀構造,如高山玉壁坡、北來鳳山、西大坡頭、半個山、大小六沖等,現火山機體多受破壞,但有個别火山頂部,仍保留有火山口遺迹,噴發性質為劇烈式。
(中心式噴發)
裂隙式噴發,其噴發時間在上新世與早更新世,性質偏甯靜,主要為基性的熔岩流,粘性小流動大,柱狀節理發育,主要出露在大盈江和龍川江河谷,多為河床底部基岩和河流階地的基座。
(裂隙式噴發)
根據火山群形态及其物質組成,分為了以下幾類:
錐狀火山其構成主要是玄武岩、安山玄武岩,火山錐相對高差較大,能夠達到50米~750米,外壁整體坡度比較為平緩,在15°~30°之間,形狀呈截頂圓錐體,其上火口儲存完整,大多數的火山錐不止有一個火口,其深度在30米~70米之間,往往發育有火山中心丘,又稱“火口塞”,中心丘多呈渾圓狀,高10米~30米不等,火山口内外廣布浮石、火山灰、火山彈。一些主火山椎體上還發育着寄生火山錐,相對高差較小。典型的如打鷹山、小團山、黑空山等。
鐘狀火山屬于此類的來鳳山、鐵鍋山、老羊河山、蔺家山、大松山等,由流紋岩、安山岩、凝灰岩組成,其中傾斜平緩的平行流理發育,岩石結構較細密。其岩漿為酸性,粘度大,流動性弱,在火山口周圍不斷累積,形成鐘狀山丘。鐘狀火山相對高度在150米~300米,因形成時代較早,受後期侵蝕破壞,頂部火山口已不明顯。如來鳳山,外觀呈矗立的鐘形,疊置在花崗岩丘陵之上,頂部海拔1903米,相對高差約240米,底部直徑約1.5公裡~2公裡,頂部偏平渾圓,由安山岩、凝灰岩組成,具有明顯的流紋構造。
臼狀火山也有人稱為“馬爾式”火山,錐體較為平緩,坡度約5°,相對高差小于30米,底部直徑在1500米左右,火山口呈現臼狀,深度一般5米~25米左右,直徑在50米~140米左右。如青海巨火口,比周圍山地低40米~100米,已積水成湖,周長不大,直徑約50米,水深20米以上,無錐體,周圍無火山碎屑沉積。
盾狀火山頂部一般較平緩,火山口通常呈現淺蝶狀,深度在5米~3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200米,整體上坡度較緩,盾狀火山底部多呈現橢圓形,直徑在300米~1500米之間。騰沖熔岩台地,廣泛分布于火山錐體或無火山錐體周圍,以及河谷和盆地中,其面積遠遠大于火山錐體所占的面積。
豐厚的地質資源,使騰沖火山群享譽中外,1994年國務院把騰沖火山群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了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的資源,1997年國家又準許騰沖火山群落為國家公園。
目前,騰沖縣本着“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原則,對騰沖火山國家公園進行規劃整治,在劃定的三級保護區内,維護火山群原貌。不久的将來,這裡将為您展示一座活生生的“火山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