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閃亮的記憶》帶來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

作者:新民網

7月3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隆重推出20集紀錄片《閃亮的記憶》。這是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由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系列紀錄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精品工程扶持項目。該片以革命文物為主要叙事載體,挖掘文物使用者、捐獻者、保護者的故事,通過情景再現、手繪動畫等藝術手段,記錄中國共産黨百年光輝曆程,弘揚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閃亮的記憶》帶來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

圖說:《閃亮的記憶》劇照 官方圖

小切口,大視野

時光易逝,但曆史的長河之中,總會有些“閃亮”的記憶被長久留存。20集紀錄片《閃亮的記憶》每集5分鐘,從陳獨秀的北大聘書、李大钊的藤椅、《共産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到上海第三次勞工武裝起義的口哨,從陳覺、趙雲霄臨刑前的絕筆到紅軍謝志堅的繡球草鞋,從紅色特工李白的電台修理工具到革命烈士于白公館制作的五星紅旗……本片通過一件件“革命文物”,在浩瀚的史料中搜尋先烈們存留下來的個體記憶,讓文物背後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鮮活起來。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閃亮的記憶》帶來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

圖說:《共産黨宣言》中文首譯本 官方圖

比如“半條被子”的故事,生動诠釋了“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魚水深情。三名女紅軍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送給老百姓徐解秀,正展現了中國共産黨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堅定的初心擔當。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閃亮的記憶》帶來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

圖說:三名女紅軍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送給老百姓 官方圖

又比如張人亞父子兩代守護初心的紅色傳奇。張靜泉又名張人亞,于192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後,張人亞冒着生命危險将一大包黨的珍貴書封包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甯波霞浦鎮霞南村,交托給自己的父親張爵謙儲存。為了保護這些檔案,父親建了一座空墳将檔案藏入,對外稱兒子死了,用後半生的時間守護着兒子的共産主義信仰,中國共産黨首部黨章等36種檔案得以留存至今。

接地氣,有細節

該系列片深度挖掘文物背後“犧牲”“承諾”“使命”與“信仰”的故事,以接地氣和貼近青年的表達方式,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閃亮的記憶》為我們定格一個個感人的曆史“瞬間”。英雄生來也平凡,每一個滿懷理想、堅守信念與初心的共産黨人,都有“平凡”的人生,成為英雄,隻是因為他們選擇了自己願意為之付出的偉大信仰。

革命烈士冷少農長年不回家在外奔波被母親不了解,痛罵他是不孝之子。為了回答母親的恩情,他寫下厚厚的家書:“母親,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負義嗎?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忠實地去為他們努力。1932年3月,因叛徒出賣,冷少農被捕入獄,3個月後,犧牲在南京雨花台,時年32歲。1951年冷母才得知冷少農真實的身份和犧牲的消息。冷少農的家書,道出了一位共産黨人在忠孝難兩全的選擇下,作為孝子的赤子之心和感天動地的家國情懷!

細節,是決定故事是否感人和一部紀錄片成功與否的關鍵。為紀念建黨20周年和“七七事變”四周年,山東濟甯市民在地下黨的組織下,秘密在“永遠跟着共産黨走”的錦幛上簽名。3357個名字與共産黨三個字寫在了一起。為了保護這面錦幛,紅軍出身的張世全決定将錦幛送回自己的家鄉,交給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張世亮。“這旗幟上,有3000多人的名字,你千萬不能丢,丢了這東西,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要遭到殺頭……” 張世亮隻是個普通農民,或許并不清楚,讓3000多人命懸一線的究竟是什麼,但看着眼前的哥哥,他明白自己應下來的,是比哥哥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我把旗幟上的這顆五角星摘下來帶走。若有人拿這顆五角星來對照,你才可以把旗幟交給他。”哥哥說。為保護好錦幛,張世亮連夜在自家竈台口挖了一個3尺多深的坑,将錦幛藏了進去。哥哥走後不久,張世亮被國民黨抓捕,面對連日的毒刑拷打,他始終沒有向敵人透露任何消息。被釋放後,張世亮開始了漫長的等待,但那個手持五角星的人一直沒有來。1984年,張世亮罹患重病,他擔心自己時日不多,決定讓家人把錦幛取出,捐獻給新縣人民政府。這樣的故事,因細節豐滿,讓人看到了血雨腥風中承諾的光芒。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閃亮的記憶》帶來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

圖說:山東濟甯市民為紀念“七·一”“七·七”獻給濟甯市委的錦幛 官方圖

行萬裡,精制作

據悉,《閃亮的記憶》全片從策劃創意到拍攝制作曆時一年多,行程數萬公裡,攝制組奔赴國内多座博物館,深入采訪了革命烈士後代,經反複挑選與深入挖掘,确定了20個紅色故事,并邀請國内一批黨史專家權威指導把關。最終,系列片将百年筚路藍縷濃縮為一幀幀鏡頭畫面,把紅色文物帶入百年時間坐标,丈量激流勇進的黨史程序,通過文物承載的曆史資訊,弘揚黨和人民在奮鬥曆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讓廣大觀衆,特别是青少年從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是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