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隴西李氏,是中國曆史的中古時代一個以隴西郡為郡望的李姓家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暠建立西涼割據一方,西涼滅亡後,李暠之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餘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寶第六子李沖官至尚書仆射,最受寵信。在李沖的積極參與和謀劃下,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太原王氏、荥陽鄭氏得以與北魏皇室締姻,成為後族,被魏孝文帝定為四姓,隴西李氏也成為與“四姓”并稱的“五姓”。在後世,發展為七姓十家。在繁多的隴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為興盛。這就是武陽房、姑臧房、丹陽房、敦煌房。
讓我們先簡單看一下姑臧房李氏:始祖李承,是東晉涼昭王李暠的曾孫,賜爵姑臧侯,是以這一房稱為姑臧大房,即後世墓志銘所說的“稱閥閱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時有李承長子李韶,學識豐富,時修改車服及羽儀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長子李玙,曾孫李師上,聰敏好學,雅有詞緻,為符玺郎,文林館學士,後與範陽盧公順,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稱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學,為著作郎,典修儀注。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學。弟李行之善守門業,多識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笃好古文,精心典禮。曾孫李義琰是唐高宗時宰相,器宇軒昂,博學多才。義琰有侄孫李稹,有清名,但是卻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職配不上自己的門第,是以給人寫信、紮子,落款隻寫“隴西李稹”而不寫他的官職。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學士之一。其孫李亶,為修書學士,撰寫《古今内範》一百卷。李亶孫李揆,為唐肅宗宰相,少聰敏好學,善屬文,美風儀,善奏對,每有敷陳,皆符獻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詩人,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另一侄李随,狀元及第。五代十國時有李專美少笃為文,與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盧氏、昭國鄭氏為四望族,雖布衣徒步,視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雜他姓,欲聘其族,厚贈金帛始許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風,終莫能改。其間有未達者,必曰:“姓崔、盧、李、鄭了,餘複何求耶!”唯專美未嘗以氏族形于口吻,見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随侄孫李蔚,清河崔程姨夫,為唐僖宗時宰相,子李洵,“閩中文章初祖”黃滔以文士禮儀對待,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另一侄孫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動如飛,傳之藩鄰,無不聳動,即時巨川之名聞于天下。李韶弟李彥,為中書博士,時朝儀典章,鹹未周備,彥留心考定,号為稱職。子李充,為太學博士。子李士英,有文才。彥之六代侄孫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贈詩雲“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為古文運動先驅之一,李舟著韻書一部。彥弟李虔,子李曉博涉經史,早有時譽。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經史。子李大師好學,無所不窺,善綴文。子李延壽為唐代史學家,二十四史之南史與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諺為太學博士,弟李義遠亦為國子博士。晚唐姑臧房有著名詩人李商隐,他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隐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談了這些唐朝時期衆多優秀的姑臧房李氏後裔,現在我們重點來了解一下出身于隴西李氏姑臧房的唐朝宰相們。 整個唐朝,隴西李氏四大房系共出宰相十名,榮顯功高,流芳百世。而姑臧房李氏便占了四名,他們分别是:李義琰(唐高宗宰相 )、李揆(唐肅宗宰相) 、李蔚(唐僖宗宰相)、李逢吉(唐憲宗宰相)。
四大名相之一
李義琰(?~公元686年),隴西(徙魏州昌樂)人,西涼太祖、武昭王李暠之胄,魏北魏龍骧将軍、通直散騎常侍李瑾之裔,齊考功郎中李蔓容之孫,瘿陶令李玄德之子,梁州(《新唐書》作黎州)都督、岐州刺史李義琛從祖兄,大唐王朝官員。其先出隴西望族。博學有知識,少登進士第,累補太原尉。高宗皇帝在位時(650~683年),曆官白水令、司刑員外郎、中書侍郎、太子右庶子,累至同中書門下三品。時高宗皇帝欲使武後攝國政,義琰與郝處俊固争,事遂得寝。每顧問,必鲠切不回,加銀青光祿大夫,尋緻仕。聖母神皇垂拱初年(685年),起為懷州刺史,辭不拜,卒于家。《舊唐書》卷五十一、《新唐書》卷九十有傳。
按:①一作李凝之曾孫。②姑臧大房“四相”第一,列唐隴西李氏“二十一相”之一。
四大名相之二
李蔚,字茂休,系本隴西。舉進士、書判拔萃,皆中。拜監察禦史,擢累尚書 右丞。
懿宗惑浮屠,常飯萬僧禁中,自為贊呗。蔚上疏切谏,引狄仁傑、姚元崇、辛 替否所言,譏病時弊。帝不聽,但以虛禮褒答。俄拜京兆尹、太常卿。出為宣武節 度使,徙淮南。代還,民詣阙請留,诏許一歲。僖宗乾符初,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罷為東都留守。河東亂,殺其帥崔季康,用邠甯李侃代之,士不附,以 蔚嘗在太原府有惠政,為人所懷,拜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至鎮三日,卒。
四大名相之三
李 揆(公元710~784年),字端卿,隴西(徙荥陽)人,西涼太祖、武昭王李暠之胄,魏龍骧将軍、通直散騎常侍李瑾之裔,常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李玄道玄孫,給事中李直之孫,秘書監、宗正少卿李成裕之子,大唐王朝官員。性警敏,善文章。玄宗皇帝開元間(713~741年),舉進士及第。初任陳留縣尉,繼遷右拾遺、右補阙、起居郎、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中書舍人等。肅宗皇帝乾元中(758~760年),拜禮部侍郎、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姑臧縣伯,纂修國史。李揆美鳳儀,善奏對。肅宗以“卿門第、人物、文章,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贊之,故時有“頭頭第一”或 “三絕”之稱。李揆決事明當,然銳于進,且近民。其兄李楷有時稱,滞冗不得遷;呂諲政事出李揆甚遠,以故宰相鎮荊南,李揆懼複用,遣吏至諲所,搆抉過失;呂諲密訴諸朝,帝怒,貶李揆為袁州長史、歙州刺史,而以李楷為司門員外郎。因李揆與宰相元宰素有隙,十五六年間徙居十多州。代宗皇帝大曆中(766~779年),起為睦州刺史,入朝為國子監祭酒、禮部尚書。德宗皇帝建中初年(780年),官至尚書左仆射,在與吐蕃會盟途中染病,卒于鳳州,贈司空,谥号曰“恭”。《舊唐書》卷九十六、《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有傳。
按:①一作修書學士李亶之孫。明人蕭良有、楊臣诤《龍文鞭影》:至吐蕃,諸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給之曰: “彼李揆安肯來!”還至鳳翔,卒。②姑臧大房“四相”第二,列唐隴西李氏“二十一相”之一。
四大名相之四
李逢吉(758年-835年),字虛舟,隴西人。李玄道曾孫。父李顔有疾,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進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書舍人知貢舉,不久拜相。元和、長慶兩朝為宰相,舉薦牛僧孺,與李德裕、李紳互相傾軋。太和中,以司徒緻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谥曰成。著有《斷金集》,《全唐詩》存詩八首。唐德宗貞元十年(794)甲戌科陳諷榜進士第三人。李逢吉是貞觀年間(627~649)學士李玄道的曾孫,祖父李顔,父親李歸期。李逢吉進士高第後,授振武節度掌書記。入朝為左拾遺、左補阙,改侍禦史,入吐蕃冊命副使、工部員外郎,又充入南诏副使。元和四年(809),出使回國,拜祠部郎中。元和六年(811),遷給事中。元和七年,與司勳員外郎李巨并為太子諸王侍讀。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二月,權知禮部貢舉、騎都尉,賜绯魚袋。四月,加朝議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賜金紫色魚袋。其貢院事,仍委禮部尚書工搖署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