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周朝

西周是現有可考資料中最早記有“女官”相關文字的時期。

據《周禮》記載,當時的女官分為“有爵女官”與“女庶人任職事者”兩類。其中,有爵女官又可細分為九嫔、世婦、女禦、内宗和外宗。有爵之外的女庶人則皆實為女奴,包括女祝、女史、女祧、女府、女巫、女酒等。

後作為統領女官的“君”,與周天子為第一等爵意義相同,是以不被列入女官體系。但其仍有一系列的重要職責,例如,後就經常參與外廷的政治活動。

周康王之後王姜,曾随同周王出征、接見前線使臣,掌管王室有關經濟事務,主持王室飨宴、祭典等禮儀活動。

周昭王後王祁,也曾随王出征,參加戰事。

西周還設有女官的考核制度,對女官進行相應教育訓練,并記錄其功業和表現,作為日後考評她們的依據。

“以陰禮教六宮,以陰禮教九嫔,以婦職之法教九禦。”

——《周禮·天官·内宰》

同時,政府也會時常檢驗女官主管機構完成的事務和生産出的物品。等物品的優劣、多少評定出來後,當政者便會對任職的女官進行獎懲。

“歲終,則會内人之稍食,稽其功事。佐後而受獻功者,比其大小與其粗良,而賞罰之。”

遺憾的是,晚周時期,原有的女官體系被拆解——進階女官成為有名無實的虛職,低級女官更被從“官”系中除名。

可以說,“母權制的被推翻,是女性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失敗”。

秦漢

秦時期第一次設後宮制度,在皇後之下,将嫔妃分為八等,初步确立了後宮等級,但其内部并無嚴格的層級劃分和明确分工。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明 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西漢武帝、元帝時期,在秦後宮等級制度的基礎上,将嫔妃等級擴為十四等。

隻是在這一時期,很少有獨立就職的女官,她們多為後宮嫔妃兼任。

“六宮稱号,唯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绶,奉不過粟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并無爵秩,歲時賞賜充給而已。”

——《後漢書·本紀·皇後紀》

東漢時期,“女史”被列入女官之中,負責對皇帝、皇後的起居事宜進行記錄。

魏晉南北朝

三國曹魏時期,又增設“女尚書”一職,《資治通鑒》記載,魏明帝“耽于内寵,婦官秩石拟百官之數……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奏事,處當畫可”。

由此可知,女尚書的選用要求任職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北魏時期,因父親犯法六歲就被沒入皇宮,十餘歲得任“宮學生”(應是女官的後備之選)的王僧男,就是憑借“惠性敏悟”,最終被選拔為女尚書。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北魏 《女尚書王僧男墓志》拓本 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也是在北魏時期,孝文帝依據《周禮》記載和秦漢、南朝時的女官設立情況,“置女職,以典内事”,第一次将女官與妃嫔分離,成立獨立系統,并正式确立女官的名号、秩級,細化她們在後宮中的權責和地位,後宮女官制度才得以明晰。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陸貞傳奇》劇照

電視劇《陸貞傳奇》中陸貞的原型則是北齊後主高緯的乳母,女侍中陸令萱。

隋朝

隋朝的後宮規模雖有較大擴張,但仍以周制為本,“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

隋文帝時期,内廷設立了“六尚”女官,共27人,官秩一律為從九品。

隋炀帝繼位後,進一步完善女官制度,“增置女官,準尚書省”,形成了“六局二十四司”的機構規制。女官的官秩相對于原來的從九品也有所提升,變為了從五品。

其中,六局分别為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與尚工局。

尚宮負責協助皇後以及内廷禀賜等事宜;尚儀負責禮儀教學;尚服負責宮廷内的服章寶藏;尚食負責後妃膳食;尚寝負責天子燕寝及嫔妃進禦之次序;尚工負責内廷女工。

後代的花蕊夫人曾寫詩感慨過六尚制度。

“六宮官職總新除,宮女安排入畫圖。二十四司分六局,禦前頻見錯相呼。”

——《宮詞》之十六

至于女史之類的女官則屬于流外官,無定員。

唐朝

唐時期将女官分為内官(妃嫔),和宮官(婢女)。宮官體系因襲舊制,仍然以六尚劃分。

六尚之外,唐又設立宮正、司正、典正等職。宮正掌管戒令、禮禁、谪罰諸事,司正、典正為下屬,協助其處理工作。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唐 女官趙妙虛《太玄貞一本際經卷手稿》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唐時期最出名的女官,當屬上官婉兒。

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因得罪武則天而被下獄處死,剛出生不久的她也是以被沒入掖廷為婢。戲劇性的是,長大後的上官婉兒卻深受武則天賞識,在宮内掌作诏命。《舊唐書》記載,婉兒曾違背聖旨應受誅殺,武則天惋惜其才,“但黥其面”而未殺她。

中宗即位後,婉兒被任為昭容。她常在酒宴中代中宗與群臣賦詩,“數首并作,而辭采绮麗”。她還曾評品群臣所賦之詩,并賜予金爵,以至“朝廷之臣靡然成風”。

後來韋後事敗,婉兒被斬于阙下。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唐 大唐故昭容上官氏墓志銘

宋朝

宋時期的女官體系依然是六尚二十四司,歸屬于與外朝尚書省相對的,宮中尚書内省之下。

政和三年(1113年)5月,六尚名稱發生變動,被宋徽宗趙佶改為“六司”。後來南宋建立,尚書内省又恢複舊稱。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南宋 劉松年《宮女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明朝

132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73年,明朝正式對女官進行建置安排。

朱元璋在漢唐制度的基礎上,簡化女官體系,将之改定為“六局一司”的基本結構。

在選拔上,洪武時期似乎傾向于選任中年者為女官,不限未嫁或寡居,但要求必須是無夫者。

“洪武十四年(1381年),敕谕蘇松嘉湖及浙江江西有司,民間女子年十三歲以上、十九歲以下,婦人年三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無夫者,願人宮備使,令各給鈔為道裡費,送赴京師。蓋女子以備後宮,而婦人則充六尚也。”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除民間女子可以被選任為女官,宮廷内部的宮女也可以在受教育後逐級遞升成女官。

“凡諸宮女曾受内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升女史,升宮官,以至六局掌印,則為清華内職,比外廷通顯矣。”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宮闱·女秀才》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明 仇英(傳)《宮女遊園圖》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明時期,女官主要負責掌管内宮的禮儀、戒令、财務、文書寫史及衣食供給等内廷事務,一般進宮供職五六年之後,即遣還歸家。年事較高的女官依其意願,也可以留任宮中。受職的女官,其家庭是享受朝廷俸祿的。

當時有女官陳氏,因為在宮中勞苦時久,歸鄉後,朝廷仍提供祿米給她養家。後來朱棣即位,以其“熟知典故”為由,将她召複前職。永樂四年,陳氏四十歲,病故于宮中。“帝後位置涕泣,遣中使護喪歸葬香子之山陳家林。”

永樂朝之後,宦官勢力漸大,女官被不斷限縮,“職盡移于宦官。其宮官所存者,惟尚寶四司而已。”

清朝

到清時期,成型的女官制度逐漸消亡于曆史的舞台中。

順治年間曾提議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設定女官。但最終被人以不合滿洲舊習為由,力行谏止而未能實行。

康熙時期,内廷工作幾乎都交由内務府處理,設立女官制度的價值是以更趨于微末。

此外,從孝文帝一朝開始的女官與嫔妃分離結構到清代被重新混淆,女官的獨立性也不複存在。

曆史上宮女 升職 女官 的經曆

清 陳枚《月曼清遊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但在清代的某些重要典禮上,偶爾也會有臨時女官的出現。例如在皇帝大婚、後妃冊封以及後妃所主持的親蠶禮等場合,王公、上三旗以及内務府大臣的妻子就會受命入宮輔助儀式工作。

由于清代多是世家聯姻,男方身份越高,其嫡妻出身一般也就越高,是以在選任女官時,通常是依據丈夫的身份來決定女官職位的高低與工作内容。例如,相較王爺妻子,内務府官員妻子負責的工作就更為細碎、零散一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