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 漁
“也不必說鳴 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 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看看這些描寫,簡直是一個小型的動物王國,它們同處于百草園裡,各自占領着不同的領空或者高地,或者枝頭,或者地下。可以想一想,魯迅一直在這裡長大的,多少次,他會獨自一人,或者和小夥伴們去百草園觀察這些動物的習性,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地這個奇妙的動物世界。
這其實也是一種教育,自然觀察,體驗式的教育。孩子們通過對這些小動物的觀察,體認一個不同于人類的社會。産生童年的趣味。魯迅先生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就如同一副豐富的畫面,小小鄉村風物圖。
不像現在的大人們,尤其是城市裡的大人們對孩子,所做的,過度的,所有有教養的“衛生”教育,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雖然,他們的童年在書本裡,識字課本,圖畫書裡認識到很多種動物,但這些動物都是“死”的,不會動!!!
不會動,很嚴重。人是活的,要認識活的動物,去接觸大自然,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是再豐富的書本都無法彌補的。我們的大人,或者很大一部分老師不知道,或者裝作不知。因為我們隻要考試,考試啊……
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看到這樣一幕:
“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将繩子一 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 夜的。”
百草園裡,還不隻這些,有近十種種動物,如果在春夏時節,都要是出來的話,不亞于一個鄉村版的“動物總動員”,對于這近十多種的動物,你們了解多少呢?
我想,中學國文老師估計也沒耐心一一詳細給你們介紹吧,這種重任又落在筆者肩膀上了。那時候我們讀此篇,隻能按照老師給與我們的一種了解,而且是唯一的了解去讀這篇文章,并且盡可能與所謂的“時代感”扯到一起,把魯迅先生的作品,拔高到一定的高度,我們再“仰望”,這種“仰望”所産生的疏離感,最後就是排斥魯迅先生的作品,這也是我所“深惡痛絕”的,不過還好,現在我們可以就自己的知識體系,去重新閱讀魯迅先生及其作品了。
閑話少說,書歸正傳。筆者下面還是來介紹百草園裡這些小動物們。
在這篇散文裡,依次出場的小動物有:鳴蟬、黃蜂、叫天子(雲雀)、油蛉、 蟋蟀、蜈蚣、斑蝥、赤練蛇、(美女蛇)、(飛蜈蚣)、麻雀、“張飛鳥”、梅花鹿、“怪哉蟲”、蒼蠅、螞蟻、“潛龍”等。
先做一個排除法,上述提到的17種動物,有幾種是比較抽象的,如美女蛇、飛蜈蚣、怪哉蟲、潛龍等4中,還有一種是死的,那就是梅花鹿,在三味書屋的中堂裡,不知道魯迅小時候有沒有真的見過這種動物。是以筆者先介紹前面幾種,活的動物,魯迅能經常看到的,而我們很少看到的動物,但是在城市或者鄉間也比較常見。
1、鳴蟬。
鳴蟬,就是禅,通常所稱的“知了”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别稱也有相應的變化,這個大家想必都比較熟悉。一般在夏日的枝頭,躲在樹枝上,使勁的叫,聲音越大,天氣似乎越熱。再這麼狠狠的叫,無論是農家小院的主人,還是匆匆的過客都覺得更熱。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玩過,用一根竹竿,還有小魚網,拿去套知了。知了這種東西也是的,抓住了不一定叫,你非得用手指或者其他小棍棒撫它的肚皮,它又重新開始叫。
不過得小心,抓住活的知了,一般捏住它的翅膀,它一樣會蜇人的。雖然毒性不是很強,但是很痛,不怕痛的小夥伴到時候可以試一試,以身試“針”。
公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發出尖銳的聲音。母的不發聲,但在腹部有聽器。幼蟲生活在土裡,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吃植物的汁液。蟬屬不完全變态類,由卵、幼蟲(若蟲),經過一次蛻皮,不經過蛹的時期而變為成蟲。
從這裡看出,蟬可是素食動物哦。
有一首唐詩就是寫知了的,非常有名,不如貼出來,大家看看這首唐朝詩人虞世南的作品《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清施補華《岘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2、黃蜂。
黃蜂,估計就是一般的土蜂子了,在鄉下極為常見。經常到處飛鳴,一般不要去打擾它,會蜇人的。但也不會無緣無故的蜇人。
魯迅先生寫到的“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但是筆者查閱相關圖檔,以及我小時候在鄉下生活所見的黃蜂都是比較瘦小、苗條的,很少見到“肥胖的”,是不是魯迅小時候見到的是蜂王呢?不得而知了。
黃蜂,又稱為胡蜂、螞蜂或馬蜂,是一種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胡蜂科,其中又分為狹腹胡蜂、胡蜂、和長腳蜂三個亞科。黃峰有一個細長、光滑的身體,靠一個細柄與腹部相連,有發育完整的翅,嚼吸式口器,雌蜂和工蜂有一根可怕的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幹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緻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緻死亡。
看到沒有,毒性還是很大的。會蜇死人,但筆者也沒見過誰被蟄死的,成人被蟄可能會好點,癢,痛,腫;小孩,或者抵抗力差的人,就得多加注意了。要不然有一款戰鬥機的名字就叫“大黃蜂”呢!
3、叫天子(雲雀)
雲雀屬,共有4 個物種,是一類鳴禽。體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後腦勺具羽冠,适應于地栖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後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後緣具盾狀鱗;以植物種子、昆蟲等為食,常叢集活動。
繁殖期雄鳥鳴啭洪亮動聽,是鳴禽中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複雜,能“懸停”于空中;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産卵3~5枚,孵化期10~12天。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
根據雲雀種類習性的判斷,在中國南方一帶的屬于小雲雀(學名:alauda gulgula;英文名:oriental skylark)體長16厘米,褐色斑駁而似鹨的鳥。
略具淺色眉紋及羽冠。與鹨的差別在嘴較厚重,飛行較柔弱且姿勢不同。與歌百靈的差別在翼上無棕色且行為上有所不同。與雲雀及日本雲雀的差別在體型較小,飛行時白色後翼緣較小且叫聲不同。虹膜褐色;嘴角質色;腳肉色。栖于長有短草的開闊地區。與歌百靈不同處在于從不停栖樹上。分布于繁于古北界;冬季南遷。甚常見于中國南方及沿海地區。
至于它的外号為什麼叫“叫天子”,主要是因為鳥鳴聲動聽,有的解釋為,是叫給天子聽的。這種解釋一是誇張,二是顯得有些牽強附會;好像這種鳥之給天子唱歌一樣。其實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天空中歌唱的孩子,小鳥,這個“子”沒有實指的意義。就如同“小娃子”這種稱呼一樣。
4、油蛉。
油蛉是一種什麼動物呢?它是一種昆蟲。俗名金鐘兒,形似西瓜籽,黑褐色,能發出好聽的鳴聲。金鐘兒又名馬蛉、金琵琶、蛉蟲。此蟲通體黑色,頭小,身體扁闊,腹部略長,前翅寬扁呈橢圓形,體長16~19毫米,總體形狀很象一顆飽滿的闊西瓜子。此蟲肢較長,有4個跗節,後肢強健。
這種蟲的扁而橢圓形的前翅上翅脈明顯隆起,呈波紋狀。雌蟲的體形比雄蟲肥大,前翅比雄蟲窄小些。金鐘兒的鳴聲較奇特,猶如鈴聲,其鳴聲為“铛—铛—铛......”。難怪,魯迅先生稱它的歌聲為“油蛉在這裡低唱, 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有的人會問油蛉和蟋蟀是不是同一種動物呢?剛好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裡描述,将他們放在一起,是有原因的。因為油蛉是蟋蟀科的一種昆蟲,普通意義的蟋蟀是指的迷卡鬥蟀,油蛉和蟋蟀(迷卡鬥蟀)屬于同一科。它們屬于同一種昆蟲科。
5、斑蝥。
斑蝥(spanish fly或lytta vesicatoria):别名斑蚝、花斑毛、斑貓、芫青、花殼蟲、章瓦、黃豆蟲等,俗稱西班牙蒼蠅。呈長圓形,翠綠色的鞘翅目甲殼昆蟲有特殊的臭氣。
斑蝥有很強的腎毒性,屬劇毒物品,能分泌被稱為斑蝥素的液體,用來防禦敵害。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就有使用這種液體作為春藥的記載。這種解釋就不知道什麼原因了。
而斑蟊更早已是世界知名的春藥,羅馬帝國開國君主屋大維的妻子莉薇娅,會将斑蝥混入賓客的食物當中,引誘賓客輕薄自己,其後再以此勒索。
據記載,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1050-1106)亦因曾服用斑蝥而有損健康。1572年,法國外科學醫生巴雷曾記錄了一位男子服用一定份量的荨麻和斑蝥後,出現一種“最可怕的淫亂症”。
1670年代,法國黑魔法師 la voisin 會混和烘乾的鼹鼠(moles)和蝙蝠的血液制成,滲入路易十四的食物,以維持路易十四對他的情婦蒙提斯斑夫人的需索。18世紀斑蝥昆蟲在歐洲流行,在法國稱之“pastilles richelieu”,薩德侯爵更被指在1771年,給妓女服用大茴香(anise)味的香碇和西班牙蒼蠅,強行與妓女發生各種不倫不類的關系,薩德侯爵是以被判處死,但及後上訴得到緩刑。
6、“張飛鳥”。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隻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将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之是以叫“張飛鳥”,是因為這種鳥性子急,如同三國時的張飛那種火爆脾氣,是以無法過夜,自己會左沖右突的給撞死,或者累死。真是個烈性的鳥兒啊。
不過它有一個好聽的學名。
叫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
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築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産卵4-5枚。
7、“怪哉”蟲。
“不知從哪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将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看了這段簡單的對話,是不是覺得我們的迅哥,小時候的問題很多,才對老師發問,怪哉是什麼蟲。不過老師,更無興趣給他解釋,似乎這些與求知,或者考取功名都毫無關系。是以回他三個字“不知道”!
這種蟲,似乎是傳說中的一種蟲。
傳說漢朝時,漢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宮去,在路上看到一種蟲子,是紅色的,頭、眼睛、牙齒、耳朵、鼻子都有,(但)随從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于是)漢武帝就把東方朔叫來,叫他辨認(這是什麼),東方朔回答:“這蟲名叫‘怪哉’。(因為)從前秦朝時關押無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歎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歎息感動了上天,上天憤怒了,就生出了這種蟲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監獄所在的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對地圖,果然(是這樣)。
武帝又問;“那怎麼除去這種蟲子呢?”東方朔回答:“凡是憂愁得酒就解,是以用酒灌這種蟲子,它就會消亡。”是以漢武帝叫人把怪哉蟲放在酒中,一會兒,蟲子果然消失了。
圖檔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