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10歲國小生的“苦悶愛情”“學習第一”大人的“小事”,孩子的“大事”學習之外,教育之内

一個10歲國小生的“苦悶愛情”“學習第一”大人的“小事”,孩子的“大事”學習之外,教育之内

圖源:視覺中國

我們在“輕視”孩子。

周日,我在遊戲裡遇到一個國小生,我倆攜手吃雞後加了好友雙排,我按id喊他“波哥”。也許是出于對我的信任,也許是實在無處訴說,小波哥向我這個陌生人講起了他的“心上人”。

小波哥喜歡對方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她是美女”。為了證明自己的感情日月可鑒真摯無比,他曾特意跑到全市最熱鬧的商業中心排了一小時隊給女生買著名網紅奶茶,以求感動對方。結果女生并沒有接受。

說到這裡,小波哥歎了口氣,用莎士比亞式詠歎調喃喃自語:“我還能為她做什麼呢?我該怎麼證明我的心呢?我願意給她一切!”

我不懂10歲少男的感情邏輯,試着把自己帶入小波哥的世界:“波哥,我聽出來了,你對她是真心的。”

小波哥贊許地說:“你懂我。”

小波哥說,他很想給“心上人”寫一封感天動地的信,然後消失在她面前。女生看完信,就會深深明白他的心意,卻再也找不到他,隻能每天想着他,手裡拿着信,看着遠方流淚。

聽了這話,我立刻想到“遺書”這個詞,有些擔心,便說:“可是波哥,你忍心讓她流淚嗎?”

小波哥沉默了一會兒,難過地說:“可是她說讓我不要再影響她學習了。”

我趁勢引導:“你可以和她一起學習。”

我向小波哥描繪了他倆共同進步,未來雙雙成為學霸的美好藍圖,小波哥10歲的脆弱邏輯完全扛不住我的“忽悠”,深以為然:“我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是個好辦法。這把打完我就去做我媽買的練習冊。”

雖然很舍不得小波哥出類拔萃的狙擊技術,但為了祖國花朵的未來考慮,我還是給予了小波哥祝福,希望他能在妥善處理和那個女生的關系的同時好好學習。

我qq裡有不少像小波哥這樣打遊戲認識的中國小生,是以時不時地就會接受一些煩惱咨詢。不管是和家裡吵架還是被同學欺負,小朋友們總是喜歡向我這個“大人”傾訴心聲。當然,也不止是煩惱,他們也會把遇到的趣事用塗鴉的方式畫成漫畫,會和我分享漫展的造型,會說起同學跟自己告白了,語氣裡有些得意欣喜,但也确實糾結是否接受,如何拒絕……

這些事情自然也可以和年齡相近的現實中的朋友分享,但願意去傾聽的大人确實不多。

“我爸媽很忙啊。”

“我要是去跟老師說,她會吓死的!”

“他們肯定說學習第一啊,我怎麼可能去跟他們說。”

……

學習第一,真實又無奈的現狀。

我曾在大學參與阻止過兩起險些發生的輕生事件,其中一人時不時拿個獎學金,一人期末考勉強及格,兩人産生輕生想法的直接原因卻出奇一緻:學習壓力大。

成績不錯的同學在準備考研,她即使每天朝六晚九的出去自習備考,也仍舊止不住地憂慮,擔心自己考不上目标大學。

學習吃力的同學每次期末考試都勉強及格,但至少是及格了,老師也沒有為難她,甚至有些課的老師看她學得很吃力,會主動給她補課。她平時在我們面前開心地慶賀“60分萬歲”,心中卻一直在積攢恐慌情緒,越來越不自信。

然而,在我看來,她們是這樣的。

那個成績好的同學滿腹經綸,對各種知識點信手拈來,簡直可以去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我做作業的時候都懶得查資料,直接問她比百度快多了。

那個學習較為吃力的同學則勇敢、膽大、開朗。她敢在路上向帥氣的男生要微信;敢去問來校參觀的上司人能不能合影,合完影還問能不能發朋友圈,把上司人逗得哈哈大笑;敢在老師因為家事在講台上背過身黯然落淚時沖上去擁抱老師……

她們搖搖頭,對我說:“這些都跟學習沒關系。”

可是,跟學習沒有關系的事,就不重要嗎?

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給出的标準答案可能都是:當然不是,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又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孩子:隻有學習最重要。

據2020年度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顯示,2020年,教育支出占中國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達到了32.44%。一生操勞,三分之一都給了孩子。又何止三分之一呢?我們把孩子視若珍寶,想給他最好的,我們無比“重視”孩子。

與此同時,我們又無比“輕視”孩子。

一個孩子,腦子裡天馬行空,一天不知道會有多少不靠譜的想法,說不定明天他自己就忘了,幹嘛耗費精力去當回事呢?他隻要知道學習就夠了。至于其它的,長大一點,他自己就明白了。而多少不幸的釀成,恰恰可能就是這些“隻是一個孩子一時的一個小想法”積攢起來的。

我不禁想起成都49中的那個墜亡的男孩,在網絡輿論的聲浪中,大家更多的是在讨論“為什麼沒有監控”、“為什麼不第一時間通知家長”、“學校有沒有袒護壞人”這些問題,甚少有目光投向男孩本人——一個會把《當你老了》的英文版翻譯成詩經體的溫柔男孩。

他手上有劃痕,同學問起,他說是“心情不好,用刀劃的”;他曾在qq中提到“四十九中樓,一躍解千愁”。然後呢?沒有然後,他在大家眼裡依舊是個“笑起來陽光的男生”。

不得不承認,每個學校都有“x校xx樓,一躍解千愁”這樣的流行語,孩子們自己都把它當作一個梗來開玩笑。而至于用刀劃自己,連我自己小時候都有一時不開心拿刀在自己手臂上亂劃過的經曆,我同學裡有類似經曆的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是以似乎這些都是“平常小事”,不用特别重視。

與房子、結婚、工作、離鄉、生病、贍養老人、管教小孩這些“大人的煩惱”相比,孩子們“一躍解千愁”的“千愁”簡直不算什麼。

比如當小波哥訴說自己對那個女生有多深情的時候,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好笑:現在的小孩,還挺早熟。那麼小,他懂什麼叫愛情嗎?

事實上,這種想法無疑是對孩子最大的“輕視”。這種“輕視”導緻了我們忽略了溝通,長期溝通的缺乏讓孩子得出“大人無法溝通”的結論,最後自我封閉,拒絕溝通。

大人們覺得無足輕重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裡可能有千鈞的份量。也許孩子們的“愁”确實是小愁,可他們幼小的心靈本就隻能承受得起一點點小小愁緒。我們不去教他們怎麼排解這些小小的愁緒,反而對他們說,“你這也算愁緒?”,有點自大,又有點殘忍。

我們常常說,甯願自己難,也要讓孩子好。這也是家長們希望孩子“好好學習”的原因所在。

聯考這條路,被無數的家長寄予厚望。而在聯考前面的是中考,中考前面的是小升初,小升初前面還有擇園擇校……寒窗十二年太短,家長們總擔心孩子準備不如别人充足,希望他能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孩子的學習上,忽略了“教育之内,學習之外”的部分。

也許我們并不是真的沒有看見,而是太着急趕路,顧不上看路邊的花草,頭頂的星辰……我們安慰自己:等将來孩子有了好的生活,自然就有了幸福快樂。

事實上,童年的快樂隻屬于童年,成年的幸福也隻屬于成年。就像如果早上剛起就遇到了不愉快的事,那麼這一天都會對此耿耿于懷。如果童年被無處排解的煩惱充斥,那麼後半生的優渥生活很可能并不能隔着數十年的光陰,安慰到當年的自己。

我們希望孩子既優秀,又快樂。我們要重視考試和成績,也要重視小小少年的小小愁緒。

我們需要一個更為科學的教育生态。要學習,但不要隻有學習。

我們有一些已知的不科學的教育方法:比如搶跑,讓孩子在正式的課堂上無所事事,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填滿一天時間的教育訓練安排,讓孩子精神一直處在緊繃中,無從放松;比如大量的機械性的刷題,讓孩子又疲憊又抗拒……

那什麼是科學的教育呢?

如今,每個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都在交流,整個時代都在探索。交流産生碰撞,碰撞迸發創新,越大的平台越可以彙聚豐富的觀點,承載豐富的産品,越可以看見社會,看見中國,看見世界。

我很高興,疫情逐漸被控制住,今年夏天的6月28日、29日,我們将來到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共話教育的科學性,關注每一個個體的學習與發展,以及新規之下,機構如何纾解當下描繪未來,在做時間的朋友的同時,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群英彙光谷,歡迎你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