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文進(約1356-約1428),為明初重要的宮廷花鳥畫家,活躍于永樂(1403-1424)到宣德(1426-1435)時期。畫風延續北宋黃筌(約903-965)畫派工筆重彩傳統,并融合南宋院畫風格。

「三友百禽」款署:「永樂癸巳(1413)秋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圖于長安官舍。」古人習将京城稱為「長安」,顯示此作成于首都南京,可能是應制之作。幅中松、竹、梅和石為主要架構,其間穿插近百隻鳥類,極具裝飾性。坡石、梅幹輪廓和皴紋的用筆已較疏放,但通幅基本上仍是雙鈎填彩之法,展現工整細麗面貌,符合宮廷品味。明代宮廷繪畫大多有吉祥意義,此作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象徵耐寒不凋的志節,竹和「祝」諧音,松表長壽,也有賀壽之意。所畫鳥類計九十七隻,未達百卻以百為名,表示豐美衆多,百為吉數,既為宮廷所作,或也有「百鳥朝鳳」之意。
「三友百禽」的另一特色在于作者使用較有生态趣味的安排來呈現。首先全幅景緻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鳥群集。在真實的大自然中,這許多種鳥類并不可能同時出現,卻不論栖息于地面或枝頭上,都在适當的位置展示其習性,顯得生意盎然。站立畫前,似可聽見其鳴聲此起彼落。足見邊文進對生态觀察非常仔細,钤印曰:「多識于草木鳥獸」,正可印證此畫寄意所在。
《三友百禽》的特色在于作者使用生态趣味的呈現來安排畫面。首先全幅景緻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鳥群集。在真實的大自然中,這許多種鳥類并不可能同時出現,卻不論栖息于地面或枝頭上,都在适當的位置展示其習性,顯得生意盎然。站立畫前,似可聽見其鳴聲此起彼落。足見邊文進對生态觀察非常仔細,钤印曰:“多識於草木鳥獸”,正可印證此畫寄意所在。
邊文進是明初宮廷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宗法北宋院畫風格,卻也在同中顯異。基本上來說,布局方面北宋重視前後的層次,表現空間感,邊文進的安排采用由下往上層疊的方式。筆墨方面,北宋用色細膩,溫潤柔和,邊文進較為明麗;北宋的用筆在工細中不失生動,筆法應物而生,邊文進則已出現重複使用的用筆,并在工細外加入南宋馬遠、夏珪較放逸的筆趣。
這幅《三友百禽》最能展現他的繪畫特色。近百隻禽鳥,有飛有翔、有立有起、有躍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遠矚,或轉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鬥,皆各具姿态,無一重複,非具有高度的觀察能力和精絕技巧者不能達。且鳥的種類很多,生物學家皆能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鳥的畫法不但繼承了南宋的傳統,更上追到五代黃筌的畫法,勾勒後着色,着色後再加勾,色與墨皆比黃筌畫得厚,但比南宋畫秀雅,從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氣息和邊氏自己的風格。松竹梅的畫法亦然,雖然畫法來自南宋,但比南宋畫嚴謹,秀潤,工整。石頭的畫法更明顯地來自南宋,用硬筆勾勒,加以斧劈皴法,但不似南宋皴法那樣激蕩。
總的看來,邊景昭這幅畫的風格基本上和元畫無涉,而屬于南宋的流風,但又大異于南宋,南宋的畫是簡潔的,邊畫則詳細,反複增加,不僅是畫面的内容增加,更是用筆增加。因而,畫中的形象更加豐滿,但卻缺少南宋那樣利索和生動的感覺。其次是南宋繪畫下筆迅猛,有一股猛烈的氣勢,邊畫則下筆穩健,因而,他的畫更加雄渾厚重且工整嚴謹,但卻缺少南宋那樣激烈的情緒。這不僅是邊畫和南宋畫的差別,也正是明代前期一代畫風和南宋畫的差別。此外,南宋畫家筆下的線條硬而剛,基底卻有無窮的力量;明人學南宋的畫,線條硬而不剛,外狀更加渾凝,基底力量不足。但邊景昭因是十分傑出的畫家,他的畫下筆還是頗深入的,基底力量不足的缺點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