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作者:一点书画

边文进(约1356-约1428),为明初重要的宫廷花鸟画家,活跃于永乐(1403-1424)到宣德(1426-1435)时期。画风延续北宋黄筌(约903-965)画派工笔重彩传统,并融合南宋院画风格。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三友百禽」款署:「永乐癸巳(1413)秋七月。陇西边景昭写三友百禽图于长安官舍。」古人习将京城称为「长安」,显示此作成于首都南京,可能是应制之作。幅中松、竹、梅和石为主要架构,其间穿插近百隻鸟类,极具装饰性。坡石、梅干轮廓和皴纹的用笔已较疏放,但通幅基本上仍是双钩填彩之法,展现工整细丽面貌,符合宫廷品味。明代宫廷绘画大多有吉祥意义,此作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象徵耐寒不凋的志节,竹和「祝」谐音,松表长寿,也有贺寿之意。所画鸟类计九十七隻,未达百却以百为名,表示丰美众多,百为吉数,既为宫廷所作,或也有「百鸟朝凤」之意。

「三友百禽」的另一特色在于作者使用较有生态趣味的安排来呈现。首先全幅景緻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鸟群集。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许多种鸟类并不可能同时出现,却不论栖息于地面或枝头上,都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其习性,显得生意盎然。站立画前,似可听见其鸣声此起彼落。足见边文进对生态观察非常仔细,钤印曰:「多识于草木鸟兽」,正可印证此画寄意所在。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三友百禽》的特色在于作者使用生态趣味的呈现来安排画面。首先全幅景致具自然野趣,如山林一隅,百鸟群集。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许多种鸟类并不可能同时出现,却不论栖息于地面或枝头上,都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其习性,显得生意盎然。站立画前,似可听见其鸣声此起彼落。足见边文进对生态观察非常仔细,钤印曰:“多识於草木鸟兽”,正可印证此画寄意所在。

边文进是明初宫廷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宗法北宋院画风格,却也在同中显异。基本上来说,布局方面北宋重视前后的层次,表现空间感,边文进的安排采用由下往上层叠的方式。笔墨方面,北宋用色细腻,温润柔和,边文进较为明丽;北宋的用笔在工细中不失生动,笔法应物而生,边文进则已出现重复使用的用笔,并在工细外加入南宋马远、夏珪较放逸的笔趣。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这幅《三友百禽》最能体现他的绘画特色。近百只禽鸟,有飞有翔、有立有起、有跃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远瞩,或转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皆各具姿态,无一重复,非具有高度的观察能力和精绝技巧者不能达。且鸟的种类很多,生物学家皆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鸟的画法不但继承了南宋的传统,更上追到五代黄筌的画法,勾勒后着色,着色后再加勾,色与墨皆比黄筌画得厚,但比南宋画秀雅,从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气息和边氏自己的风格。松竹梅的画法亦然,虽然画法来自南宋,但比南宋画严谨,秀润,工整。石头的画法更明显地来自南宋,用硬笔勾勒,加以斧劈皴法,但不似南宋皴法那样激荡。

总的看来,边景昭这幅画的风格基本上和元画无涉,而属于南宋的流风,但又大异于南宋,南宋的画是简洁的,边画则详细,反复增加,不仅是画面的内容增加,更是用笔增加。因而,画中的形象更加丰满,但却缺少南宋那样利索和生动的感觉。其次是南宋绘画下笔迅猛,有一股猛烈的气势,边画则下笔稳健,因而,他的画更加雄浑厚重且工整严谨,但却缺少南宋那样激烈的情绪。这不仅是边画和南宋画的区别,也正是明代前期一代画风和南宋画的区别。此外,南宋画家笔下的线条硬而刚,基底却有无穷的力量;明人学南宋的画,线条硬而不刚,外状更加浑凝,基底力量不足。但边景昭因是十分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下笔还是颇深入的,基底力量不足的缺点是不存在的。

明 边文进《三友百禽》鉴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