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産,工筆花鳥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它興起于魏晉,成熟于五代北宋,有着悠久的曆史。它與人物畫、山水畫并存而發展,并以自己特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反映着大自然的花蟲草木及人的精神情感。
工筆花鳥畫發展到五代和兩宋,可以說從成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五代以“徐黃異體”為标志,花鳥畫進入了成熟期。元代由于文人畫的興起,工筆畫退居次位。
到了明清,工筆花鳥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明初畫院一度複興,花鳥畫的創作活動主要經畫院為中心,院體花鳥在當時的花鳥畫壇上占統治地位。當時最有名的院體畫家有邊文進和呂紀,他們繼承了南宋院體畫的傳統,雙勾填彩,畫法工整妍麗。邊文進和呂紀的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圖》與《雪景翎毛圖》等,他們都是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獨樹一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本期彙集整理了沈铨(清)、呂紀、邊文進(明)三位名家代表作及其賞析,以飨讀者,領略且渾然天成的精工之美。

一、沈铨
(清)沈铨 《百鳥圖》
沈铨(1682-約1760),清代畫家。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縣新市鎮人,一作吳興(今湖州)。工寫花卉翎毛,設色妍麗,畫人物得不傳之秘。嘗寫花蕊夫人宮詞為圖,殊極巧妙。日本國王見其百馬圖大悅,雍正七年(1729)聘往三年,歸得金帛散給友朋,橐仍蕭然。黃行健有詩紀其事。卒年八十餘。
沈铨的花鳥畫,行筆精緻,格調高古,達到了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有聲有色”的境界。除得益于精湛的筆墨功夫外,能意在筆先,以意為魂,化法度為活力,故妙得神韻。
清 沈铨 松鶴圖 上海博物館藏
沈铨 桂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铨 受天百祿

二、呂紀
呂紀(活動于1439-1505)明代畫家,字廷振,号樂愚,鄞縣(今浙江省甯波市)人。以花鳥畫著稱,初學邊景昭工筆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響,後臨仿唐宋諸家名迹,遂自成一體,獨步當代。其花鳥畫風呈兩種面貌,一作工筆重彩,精工富麗,多繪鳳鶴、孔雀、鴛鴦之類,輔以樹木坡石、灘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氣。另一類為水墨寫意畫,粗筆揮灑,簡練奔放,接近林良的風格。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馬遠、夏圭畫法。他的花鳥畫風在當時宮廷内外影響甚大,繼承者不乏其人。
明弘治年間,入值仁智殿,官至錦衛指揮使,是明代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院體花鳥畫代表畫家。其繪畫風格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水墨為主略淡彩,用筆較為豪縱,另一類則是設色濃麗,用和工緻,具有富麗的宮廷裝飾趣味。呂紀由水墨淡色畫轉為工筆重設色畫,更直接的原因是為了适應不同皇帝的不同口味,具體說來就是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欣賞口味不同于他的父輩成化皇帝朱見深,進而造成了呂紀多畫鳳凰、雉雞、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雜以花木草石,具有生氣。工筆着色與水墨寫意能,并善于将兩體結合。呂紀初學唐宋各家和同時代的邊景昭,後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花鳥設色鮮豔,生氣奕奕,被稱為明代花鳥畫第一家。據說呂紀在畫作上常用寓意手法對皇帝勸谏,皇帝知其用心,曾說:“工執藝事以,谏呂紀有之。”其代表作品有《新春雙雉圖》、《桂花山禽圖》、《殘荷鷹鹭圖》、《秋鹭芙蓉圖》等。
呂紀 荷渚睡凫 軸 絹本設色畫 174.5×104.2公分 台北故宮典藏
月夜時分,岚霧凄迷,蘆葦、荷葉隐現其間,洲渚上栖息大雁四隻。構圖上隻有近、中景,遠景則多省略不繪。本幅雖有呂紀名款,然有存疑之處,且通幅之筆力較為薄弱,當非呂氏之原迹。但其景物布置與氣氛營造與另一張本院收藏呂紀「秋渚水禽」頗為接近,故此應為一相當忠實于呂氏風格之仿作,可從此畫中一窺呂紀寫意風格的面貌。
呂紀 秋諸水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原)
蕭疏雪景,江天如墨。群凫畏寒相依,多已入眠,衰柳上栖息著凍雀寒鸠。作者充分掌握真實情境的氛圍,令人展現冬日的寒意。筆墨色澤展現呂紀渾厚的風味,但更為樸實簡潔,和其别的作品相比較,更添一層古樸的趣味。
煙岚迷漫的秋夜,明月半懸。芙蓉、蘆葦坡地栖息豆雁四隻,三已入眠,一對月長鳴。幅中畫花鳥的筆法工細而不刻闆,畫坡石則寫意。不但表現雁群夜間栖息時,由一雁警戒守夜的習性,也畫出秋夜的凄清,并寄託著借時、借景抒發情懷的心境,是表現呂紀結合工寫,擅于掌握情境氣氛特色的代表作。
呂紀 寒雪山雞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呂紀 梅茶稚雀圖 絹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
呂紀 桂菊山禽圖 絹本設色 現藏故宮博物院
呂紀 毛雞圖
明 呂紀 竹禽圖 故宮博物院藏
呂紀 歸雁圖
呂紀 新春雙雉圖呂

三、邊文進
邊文進(約1356-約1428),為明初重要的宮廷花鳥畫家,活躍于永樂(1403-1424)到宣德(1426-1435)時期。畫風延續北宋黃筌(約903-965)畫派工筆重彩傳統,并融合南宋院畫風格。
邊景昭 四喜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邊景昭 雙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