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蘇轍:分别為知,蔽盡為明。分别之心未除,故止于知人而不能自知。蔽盡則無複分别,故能自知,而又可以及人也。
原成:“仁義禮智信”,皆是以主觀意志為限制,借助外力脅迫萬物。是以老子曰“以知知國,邦之賊也”。明者,虛心實腹,弱志強骨之謂也。以“道”限制自身者,明也。是以老子曰“知常,明也”。
何為“分别之心”,以好惡之心視物,以愛恨之情視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分别之心矣!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蘇轍: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複性則非力之所及,故可謂強矣。
原成:有力者,屈撓物也。強者,無所屈撓也。力,可以延緩、加速、甚至終止事物的程序,但終究無法改變結果。以結果而言,外力脅迫不足于執掌萬物的命運。以“道”限制自身者,強也。是以老子曰“出于無有,入于無間”,“柔弱勝剛強”。
“非力之所及”,力蓋世而不能及于已身也。“克已複性”,非謂用蠻力脅迫之,而是抑制。人性是無法更改的,也無法去除,唯有抑制,才能克自強人。
知足者富。
蘇轍:知足者所遇而足,則未嘗不富矣。雖有天下而常挾不足之心以處之,則是終身不能富也。
原成:凡物皆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運動必有結果産生。思想上接受這一點者,謂之知足者。“道”以“無”與“有”交替并發糾纏的螺旋運動衍生萬物,故曰富。
“足”,非滿足之足也,實及屈伸之足也。足,信也。“富”,非單指财富也,莊子·天地篇:有萬不同之謂富。
知天地滋養萬物而不滋養自身,此謂之“知足”。天地不自生而得長生,此謂之“富”。
強行者有志。
蘇轍:不與物争而自強不息,物莫能奪其志也。
原成:強行者,窪則盈,則新之謂也。凡物接受“道”的限制,以運動來蛻變自身,以運動來更新自身,故曰有志。
“不與物争”,非也。水尚且有争于一形一名而為已身,後以已身之形名善利萬物。非“不與物争”,乃以所争之形名善利萬物,而萬物不與争也。
非“物莫能奪其志也”,乃“不見可欲”也。
不失其所者久。
蘇轍:物變無窮,而心未嘗失,則久矣。
原成:所,猶言功能。不失其所者,玄牝之謂也。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之謂也。“道”通過衍生萬物而不衍生自身來獲得自身能量不滅,進而去限制萬物。凡物不滅,久之謂也。
“物變無窮”,是說萬物皆是向它物轉化之功能。而所謂的“心未嘗失”,是指掌握了萬物向它物轉化的本質,而能長久地“執大象”,即掌握萬物之命運。
死而不亡者壽。
蘇轍:死生之變亦大矣;而其性湛然不亡,此古之至人能不生不死者也。
原成:壽者,期之遠耳。人之不亡者,子孫以祭祀不辍之謂也,故曰壽。“道”衍生萬物不屈竭,故曰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人不能不生,亦不能不亡。“道”衍生萬物,不由得人不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亦不由得人不亡。運動必然興起,則人必生;運動是始用終棄的“不仁”過程,則人必亡。
“道”衍生萬物不亡,“人”衍生子孫不亡。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為作者原創文章,作者保留原創文章的一切權利。
如果此文對你有點滴幫助,請點贊關注作者,給作者以鼓勵!
